号称全国有200万人参与大规模集会要求朴槿惠下台的这一天,韩国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寒冷的天气无法浇灭韩国人的怒火,民众依然上街抗议,要求总统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下台。
在大规模示威的前一天,我在韩国见了一位马大的老同学——张明丽。明丽当年是以华小教师的身份到马大中文系进修的。那时候系里有不少这样的同学,他们年纪比我稍长,我们却以平辈相称,若是在韩国,我都得称他们为大哥大姐了。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我到韩国留学后不常回家,所以很少有机会在国内跟老同学们叙旧。反之,在韩国倒是见了不少阔别多年的老友,畅谈当年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前在马大时,我很喜欢跟客家乡亲们说客家话,不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得听懂对方的口音。虽然祖父是大埔人,但自父辈起家中已无人能说纯正的大埔话,我们说的应该是一种偏向梅县口音而带有大埔话痕迹的客家方言。由于小时候听国营电台的客家话新闻也衹有梅县和惠州两种口音,加上没有机会接触说其他口音客家话的人士,因此我在大学时遇到来自砂拉越、说河婆话的客家同学,还是比较习惯用华语和他们交谈。
明丽是来自雪兰莪丹绒士拔的大埔人,她说的虽然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大埔话,但在发音和用词方面仍保留较多的大埔特色,不像我的大埔话已被梅县口音“严重污染”。每次课前课后聊天,我都唤她“老人家”/lou31 ngin11 ka33/,她则叫我“细佬哥”/sei51 lou31 kou33/,尽管我那“早熟”的长相曾一度让教我们中国国学概论的张丽珍老师误以为我也是留职进修的华小老师。
这次明丽带著她的先生和女儿一起来韩旅游,我领著他们一家三口到仁寺洞去吃饭喝茶,一边回忆起在马大中文系的美好时光,一边分享我在韩国十多年的生活经验。能在寒冬中用熟悉的乡音闲话家常,也算是聊解乡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