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照寺筹建的过程中,我出力很少,一方面我还有不少活动,又云游多方,无法一心投入,尤其是筹建中许多耗时耗力的程序,都使我不得不靠边站,因为如果忙这些程序,我的其他活动乃至云游弘法的行程,就无法进行,或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也希望这回到佛青,回到大众佛教徒中去,由佛青领导,大众护持的方式,来完成普照寺的落成。如此与大众的互动才使普照寺成为大众的道场,还成为一个“子孙丛林”的模式。
只要具备条件,任何法师都可以随时接手,但只当导师的角色。虽然在实质运作时,也还是有发言权,乃至执行某些权利的方便。但分清楚了,还是比较好的。
只是在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声音的出现,有人赞同如此模式,也有人担心会出问题。这间中也有一些声音认为佛青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只是为某一法师筹建一个道场;也有人在担心建好后佛青能否承担那么大的日常开销,不如直接交给某某法师好了;也有人认为佛青浪费了自己的资源,去建筑一个没有功能的“大白象工程”…
对这些话语,我一向都不作回应。因为某一个话语会出现,必有其因素。发这些话语的人必有其角度、看法及对普照寺的了解,但愿这些话语的用意或动机,都是善的、正面的,表达了对普照寺的关心,可能也是担心。提出了话语,让我们有所警觉,或甚至有所参考。
我是随缘的,在整个过程中,我都是被动的,没有主动去采取什么行动,但被动随缘,仍有基本原则,就是佛教整体的利益,是为考量的重点。伤害到佛青、佛教及大众利益的,就不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