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前朝政府早前更改复苏计划的标准,不再以单日确诊人数作为指标,取而代之的是入院率、阶段性病患或施打疫苗人数作为判断一州属是否能进入阶段性的复苏。虽然此动作引起部分民众的质疑,但背后更大的考量是若接种人数达到一定的人数,逐步的开放经济是能够让整个经济市场持续的回温。
疫情不断扩散,变种病毒演变;政府在逐步开放经济的同时也必须制定整套方案去预测疫情的变化,如何让经济以及社交活动能够同步进行与更改。当然更重要的是,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去处理目前医疗体系的问题。无论是在于硬体设备的不足以及医护人员的资源分配,是否能有更充足的调动空间。
以其他国家为参考例子,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不同的想法套用在马来西亚的新常态状况。在Delta病毒的突击,多个国家进行重新的封锁特别是社交活动;印尼还特别设立专用的新冠肺炎墓地、菲律宾教堂也进行新常态的礼拜、澳洲第6度封城导致民众上街抗议、韩国确诊人数增加3倍、日本4倍、美国平均每日确诊人士高达10万人以上,就连武汉与北京也开始出现零散的病例。以色列避免再次封城,在各地设置快筛站通过者就能得到卫生部发出的24小有效健康通行证。
美国整体施打疫苗比例突破50%,但青年少接种比例依然成为全体免疫目标的最大阻碍。在7月22日-29日,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的确诊人数比前一周增84%;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统计,12岁-17岁只有31.6%完成接种疫苗,而18岁以上则是60.4%;接下来美国政府要面对的问题是要如何说服家长让小孩施打疫苗以及相关数据的正确度及副作用是否能正确的传播出去。同样的问题在马来西亚,政府必须提出相关的资讯让家长们参考,并非强制小孩施打疫苗。
不同国家在面对变种病毒的扩散都采取不同的方案,而最主要几个方向为:限制人数流动。加强防疫设备以及加强施打疫苗(部分国家已经开始研究施打第三针疫苗的可能性)。
封锁不是最好的办法
在防疫政策上封城或是行动管制令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反而是疫情已经无法控制的最后杀手镧;因为封锁最大的伤害是整体经济供应链,许多公司必须暂时停工,从传统的零售产业到线上的销售都会在缺乏物资上没有办法继续做生意。
在居家生活这段时间,民众不只面对心里压力,也可能面对失业率及减薪的压力,导致民众对于市场经济及政府信心度下降,若民众有馀钱都会选择放在银行预防下一波的封城;这样的循环会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当人没有多馀的金钱出门消费,整个经济循环以及现金流动也会大受影响,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循环就如封城一样,暂时被封锁。
比如传统饮食业在疫情中受到最大的影响,作为小资本的生意,主要以当地居民以及口碑吸引顾客,在面对疫情的冲击下,部分传统饮食业者,更要学习新科技以及如何在新常态之下与其他业者一起竞争。即使全面开放,但是在面对确诊人数不断升温,民众几乎不太可能愿意出门堂食或是购物,也不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到最后民众只会自行留在家保护自己。
新政府的方向
在面对政乱的情况,或许新政府的方向依然很迷惑;但是在疫情危机时刻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政府继续的摸索,反而民众更期待的是政府有效劳的处理民生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政治纷扰。政府应该重新检视目前的防疫措施政策:如何控制疫情的扩散针对确诊人数较高的地区应该更改防疫政策,虽然我们都知道疫情不可能快速下降或是零确诊,但是政府应该以科学方式去预测不同地区确诊人数的变化、追踪确诊人数以及减低死亡人数。
新政府应该有别于过去的政府心态,必须以跨党派的形式去处理任何课题,不应该把在野党搁在一边,特别是选区的拨款以及年度拨款;让新政府去提出跨党派试图去挽回民众对于政治人物以及政府的信心,也可以处理外商对于大马政局的担忧。
前朝政府派出很多的援助,却难以处理中小企业的危机,所以才逐步的开放经济领域,让不同的产业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恢复元气。新政府必须制定全面的方案在开放经济领域时,也能防止疫情的扩散,若有必要政府必须提出适当的方案去刺激市场经济(例如发出消费券刺激经济)。
新政府首要处理的议题,应是如何有效的控制疫情并且逐步开放不同行业,让企业能够在今年的剩下几个月赚取足够的现金流继续生存;让民众能够走出过去一年多的政治纷扰,慢慢的回到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