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朋友见面,谈及硕班到博班的转变,大抵是愈往故纸堆中钻,收获愈多,心得愈多,心境愈平淡踏实。若时间长河中我们能抓住的不多,能在浩瀚学术中披沙拣金,留下对继起者有帮助的途径,那便是最温暖的传承。

张晖(1977-2013)先生《无声无光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此书都是功力积累,从硕班时拜读《龙榆生先生年谱》到此书,无论是小如字句“商略”的思索,或是大到访谈陈国球先生时谈到对文学此一学科的忧心与理念,都看得出他的思索不仅仅只在学术,更包含对人文的探寻。每篇文章切入的角度总与人不同,如〈我们怎样理解黄侃〉写黄侃对当时新史学重视新材料的态度不以为然,注意到黄侃对主流学术保持疏离与警惕,对照来看,这也如他不断对席卷学界的抒情传统提出质疑,向他的老师陈国球先生探问一般;〈徘徊在文化与政治之间——汪伪时期词人龙榆生的活动〉特地强调龙榆生“词人”的身份,又细细叙述他暗中从事的救国活动,我在张晖先生的文字中不断比较朱祖谋与龙榆生这对师徒,二人保存文化的心志相同,但朱祖谋入民国之后即绝政治,龙榆生则摆荡在文化与政治之间,不禁感叹那种种不得已。

“发明”胜于“发现”

张晖先生有几篇辑佚的小文,如〈〈海藏楼诗〉庞石帚先生评语辑钞〉、〈钱牧斋集外评语二则〉、〈龚鼎孳评语〉、〈明遗民钱澄之集外诗文函札辑考〉,可见他读书之丰广与仔细,学问就藏在这些细节中。这些功夫都不容易,所以读其书评,他能说出别人的好,并指出不足之处,这种不足常常是资料上的补充,如〈从《陈维崧集》看清代别集整理〉、〈评周绚隆《陈维崧年谱》〉,他注意到整理清代别集,除了运用学界已有的成果,若在收集作品已臻完备,能否进一步用力于笺释上,即便将清人的成果插入文中,也比仅出校勘记的白文本更能有助于研究。

就如同甫出版的葛渭君编《词话丛编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葛先生专心致力于词学文献的整理,不搞理论,也不谈审美,每一篇都是很扎实的文章。如他辑佚蔡京的词四首,如点校辑评《山中白云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此书除了数种版本校勘,最珍贵的是九家辑评,其中有八家都是前所未见的新资料。葛先生对批校本、批注本非常重视,〈几种知见的前贤手批宋人词集〉、〈朱孝臧抄校本《绝妙好词》略述〉都提供很多批校本的讯息,有些虽然不知道现今流落何方,仍提示方向,可供后来研究者留心。无论是张晖先生或葛渭君先生,他们致力于文献整理,进一步可从这些文献的基础发明更多卓见,这正是黄侃所言重“发明”胜于“发现”,甚至二者兼备。

学问之道永不孤寂

而《无声无光集》辑四的三篇访谈,则可见前辈学者之学习历程,甚至指出向上之路,如徐公持先生所言:“精读原著是做学问的基础。不妨说:精读出课题,精读出思想。”或吴庚舜先生所言熟读第一手资料,都是对当今学界很好的箴言。而他们对文学所前辈余冠英、钱锺书的追忆,除了可感受这些学人的风范,也让人对文学所的学风感到向往。而张晖先生先后在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求学与服务,他所接触的学风使他的研究不仅扎实,更能开展出去,在质疑中产生对话,提供另一面的思考。

读著朱祖谋校辑的《彊村丛书》,翻阅龙榆生所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乃至于唐圭璋《全宋词》、《全金元词》,到严迪昌、吴熊和、林玫仪先生所编《清词别集知见目录汇编》,林玫仪先生编《词学论著总目》,我在词学研究的路途中感受无声的传承,就如同张晖先生在《无声无光集》序中所言:“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张晖先生在中央研究院的期间,我曾与一同参与明清诗文讲论会,即便他只长我三岁,我仍敬称他老师,视他为词学研究的前辈,在北京大学参加“活在‘现代’的‘传统’:国际博士研究生及青年学者专题研讨会”时,张晖先生讲评我的文章,提点许多,直到年初,我们还有书信往返。捧读此书,我深知这条学问之道永不孤寂,因为这些有声有光的人文早就在沿途摆设最丰盛的宴席。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在海滩卖饮料遇暴雨 女小贩不幸被树倒压死

阅读全文
示意图

航空公司示警99.9%旅客 买行李箱少选3种颜色!

阅读全文

美联储降息仍不讨好 亚洲货币走弱令吉最惨!

阅读全文

从4.2745狂奔至4.2045    令吉兑美元上演惊天大逆转!

阅读全文

赛福星:掌握华文能更好服务选民

阅读全文

国家元首访华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学术剑客之华语语系研究在英国

东方文荟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动力,来自于上个月参加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举办的“...

阅读全文

杨善勇:每四分钟,一人加入马华

东方文荟

马华公会党员总数的统计,晚近的书面报告共有两份,其一见诸《万众一心:马华公会45周年纪念特刊》页200-页203,还有一...

阅读全文

鸱吓腐鼠—— 杨欣儒的“规范”只是个人建议(上)

东方文荟

杨欣儒之鸱吓腐鼠,抱著“酸溜溜”的烂肉兀自感觉良好;那部“拙作”,我不“妒”更不“羡”,只是终于明白何以面对众多批评仍还...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不认不认还需认——一个香港人侧写中国人的自我认同

东方文荟

转眼间,撰写此一专栏快将一年了。最初的两篇文章,均为对香港人身份认同的一些个人看法,也稍稍涉及中港之间的接受问题。作为一...

阅读全文

杨善勇:候任总会长是后任总会长吗?

东方文荟

这个马华公会,浩浩荡荡,里里外外,全国党员,号称一百万。南中国海两岸,大小之官,上上下下,累积上来,也有一万。领导呢,基...

阅读全文

新加坡组屋随谈系列(一)历史篇:从李光耀与“居者有其屋”谈起

东方文荟

目前,新加坡人多数都住在公共组屋内,更有旅客提到在新加坡放眼望去皆是一排排的组屋。由于土地有限,人口又不断增加,新加坡向...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鹿还是鹿,马还是马——兼答王晓梅君的“第三只眼” 

东方文荟

感谢王君美意二度投下“第三只眼”,前番“舞狮”问题缠身未能及时有以报李,深深致歉。讨论问题视角不同,我绝对支持各自表述;...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学术剑客之大国崛起的小时代

东方文荟

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最能惊天动地的事应该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再度崛起了。中国的崛起,从北京奥运到上海世博,到国家整体G...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究竟是谁的“规范”?——谈大马华语华文规范化工作

东方文荟

正如我在第一篇谈“舞狮”的文章末尾提的,“狮子舞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句子的问题性质已不是语法学或者词汇学;当这个句子出现在...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再驳斥邱克威

东方文荟

邱克威7月13日的文章,仍然不可一世,目中无人。我在这里恕不客气地批评他只会狡辩,然后搬出一大堆参考书,自圆其说一番。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