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大选结果显示,国阵虽只获得47.4%的票(约523万张),却赢得60%的席位(133席);而民联虽获得50.9%的票(约562万张),却仅得约40%的国会议席(89席)。
之所以,在于我国实行的是单一议员,相对多数赢家通吃的选举制。在实行这类小选区制的国家,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只是,在大马,这个得票与得席不对称的现象,则进一步被不公平的选区划分所剧化。本来,依据1957年的联邦宪法,不同选区间,选民的差额不应超过15%,可由于1959年时,反对阵线取得48.3%的得票率(议席数仅占104席中的30席,也就是28.8%的得席率),当时的联盟(今国阵),便修宪把这差额改为50%。到了1969年,也因反对阵线取得50.7%的票(议席则是144中的49席,约34%),国阵又再修宪,把这50%的差额去掉,以至于不同选区可出现10倍的差额,如布城仅有约1万5000选民,而加埔则高达14万多!
显见,只要不改革选举制度,尤其是选区划分上,要改朝换代,是个事倍功半的挑战。也难怪,在大选前,纳吉曾扬言,可取得超过2/3的议席。结果虽不尽人意,却透露了国阵的王牌,也就是靠票少席多的乡区与内陆选票,来保住政权。这个乡区与内陆,指的便是马来村落、垦殖民区、原住民区,尤其是在东马的内陆。实际上,沙砂两州,尤其是砂州,许多国席仅有1万多选民,姑不论有否做票在选区划分上,已占绝对优势,可以用一席(1万多人)顶城镇的5-6席(城镇一席通常有6万人以上)。
选区划分不公
其结果,民联即便在西马胜出,也会败在东马。以本届大选为例,砂州31席与沙州25席中,民联只个别赢得6席与3席。也就是,在56席中,国阵赢了47席;以砂土保党为例,今次仅赢得232,390票,即2.1%的票却赢得14席;成为国阵的第2大成员党。反观马华公会,得882,538张票,即约8%的票,却仅得7国席!同理,沙民统得65,966张票,约0.6%的票,却赢得4国席,沙团结党也一样(0.68%的票与5国席)。
据此判断,即便民联能在3S中的南马,即柔佛有所突破,也得在另2个S,即沙砂有更大的突破,方可能改朝换代,实现政党轮替与巩固两线制。现阶段,由于中央政权尚未出现政权轮替,顶多只能说是半个两线制。
国阵的策略,说穿了就是以乡区包围城镇。这次大选,虽在城镇掀起了以华人为主,友族为辅的城镇海啸,可由于友族反风不够强,个别地区如吉打甚至出现回流国阵的现象,以至于无法实现政权轮替。
这次大选,华人铁了心,豁出去可谓勇气可嘉;毕竟国阵中的华基政党有等于无,连个关中批文也搞到许多华人怒火冲天。可以说这个华人为主的海啸,起因于不满,特别是针对巫统与国阵华基政党的不满,它与种族或宗教无关;若否,就不会出现几乎无视伊斯兰化的恐惧,更不会出现华人投伊党,部份马来人投火箭的交叉现象。只要这交叉投票持续,外加上选区的重划分,下次选举就有可能是巫统∕国阵被取代的大选。是否如此,就看双方如何创新迎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