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17日讯)柔州开年至今一连两次因长命雨引发水灾,导致多县沦为泽国,哥打丁宜县更是两次水劫中的重灾区,受访专家和河流保育人士认为,哥打丁宜灾情严竣肇因,包括柔佛河沿岸过度开发、采砂活动、拦河坝造成上游河岸泛滥等因素所致。
哥打丁宜曾在2006年尾和2007年初遭遇大水劫,而2021年伊始,再度成为水灾重灾区,首相丹斯里慕尤丁本月5日巡视当地灾情时,关心哥打丁宜市区积水情况。
首相也提及,郊区在河水水位下降后即水退,2006年尾至2007年初水灾,哥打丁宜市区积水长达1个月半,令到市区经济活动瘫痪。涨潮及连续下雨虽是造成淹水的原因,但是市区排水系统是否正常运作同样令人关注。
他指示哥打丁宜县署解决积水情况,并嘱咐柔州政府著手解决造成哥打丁宜水患的因素和提升排水系统。
受访专家和河流保育人士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分析哥打丁宜水患肇因,不约而同点出过度开发和排水道受阻是其中因素。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访问学者瑟丽娜表示,水灾的成因很大程度上与当地过度开发有关,例如森林被砍伐、河道和水道被阻断或者排水道被工业废料阻塞等。
她说,造成严重水灾的成因肯定不止一个,超出预期的降雨量及潮水,这些都会导致河流来不及将水排往大海,进而引发河水泛滥成灾,加上上述所提及的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进一步加剧水灾灾情。
瑟丽娜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环境的影响,包括河水及湿地生态变化。根据她的了解,柔佛河时常面对过度开发、采砂活动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衍生水灾问题。
“简而言之,若我们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必定会带来后果及影响,尤其柔佛河沿岸有那么多原住民及渔民赖以为生,若河水泛滥自然也会影响这些人的生计。”
柔佛州河保育运动主席傅培育则点出,除了潮汐因素,哥打丁宜水灾主要是源于毗邻的柔佛河沿岸过度开发,以及柔佛河拦河坝(Barrage)阻碍上游河水往下游流动,最终造成柔佛河上游的水位过高,引发沿河岸泛滥,部分低洼地区的淹水水位甚至深达10尺。
他说,每当进入雨季,大量的雨水随著各支流汇集在柔佛河上游,加上沿河无节制的采砂、森林砍伐开发等经济活动造成河岸失去吸水能力,将河岸的泥土冲入河中。
“在上述恶性循环下,河床因为泥土沉积而变浅变得不胜负荷,加上因为拦河坝的作用,限制上游河水往下游流入大海,最终造成柔佛河上游严重的泛滥成灾,首当其冲的就是距离拦河坝仅有约2公里的哥打丁宜市区。”
促规划长远河流管理蓝图
柔州政府在2013年耗资9000万令吉,于柔佛河建设拦河坝,上述工程2016年竣工,隔年正式运作,主要是为了防止含盐度高的潮水流入柔佛河,改善州内旱季时的水供问题。
傅培育说,在拦河坝建成之前,即使有水灾,只要没有遇到大潮水,受影响的只是哥打丁宜县的低洼地区,积水最深5至6尺。
他分析,水灾肇因包括沿岸过度开发,全长132公里的柔佛河,主要支流包括沙翁河(Sg Sayong)、士芒加河(Sg Semangar)、林桂河(Sg Linggiu)、登吉河(Sg Tengkil)、瑟柏河(Sg Sebol)及勒巴河(Sg Lebak)。
“柔佛河沿岸过度开发的问题不仅破坏河流生态,所引发的河水泛滥也造成人们经济及生命的损失,更让上游沿河的农作物及树木长期浸泡在积水中而坏死。”
他呼吁,州政府严正看待,而不是每年靠拨款耗费巨资来清理河道垃圾,因为这些垃圾也是从上游过度开发及人为因素而产生。
他建议,州政府规划一个长远的河流管理蓝图,防止河流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有效的保护河流。
拦河坝运作 水灾问题趋严重
哥打丁宜水灾频传,当地商民损失惨重,促请当局采取更有效的治水方针,一劳永逸解决水灾肇因。
哥打丁宜居民黄芳芳(42岁)反映,哥打丁宜市区在2006年大水灾过后,基本上都没再经历那么严重的水灾。她不排除,今年初的两次水灾与近几年柔佛河沿岸的森林被开发有关。
“降雨量过高加上柔佛河的拦河坝的影响,雨量一旦过高,河水就会泛滥。”
根据她的了解,哥打丁宜低洼地区只高出海平面两尺,意味著若出现大潮及降雨量过高,都会造成水灾。
在哥打丁宜定居逾40年的林书贤(52岁)则表示,除了柔佛河沿岸及当地的过度开发,柔佛河靠近哥打丁宜市区的河道过窄也是造成本月初酿成严重水灾的原因。
“流经哥打丁宜市区的河道被桥梁阻碍,更进一步影响雨季时排水不及的问题。若适逢大潮水,海水倒灌,河水就会泛滥成灾。”
当地一名不愿具名的巫裔甘榜居民表示,自从柔佛河拦河坝正式运作以来,当地每逢雨季的水患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他透露,水利灌溉局及柔州水务监管机构都有收集及记录柔佛河哥打丁宜一带的水位数据。
根据他的理解,拦河坝的用意是为了确保及改善柔佛州水供,他认为,当局应该要善用上述部门所收集的数据去对比与研究,检视及对比一下拦河坝启用前后对当地河流的影响,找出引发严重水灾的成因。
他不否认,造成当地常年发生严重水灾成因,包括柔佛河沿岸无节制的采砂活动及森林开发等人为因素,因此希望当局能采取更有效的治水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