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30日讯)受行动管制令限制,娱乐行业至今无法复工,让原本从事司仪工作,却因行管令而停业的郑凯文生计受到影响,后来因为母亲一句“我想吃胶车面”,让他有了创业点子,利用早年留下的胶车制作古早味手工面条,并将它命名为“车轮面”售卖,成功转换跑道,开创商机。
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前,郑敳文(52岁)是从事音响工作,也担任各类庆典的司仪,包括盂兰胜会喊标司仪。
“自3月18日实行行管令,我想娱乐业应该是最后才开放的行业。眼看行管令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宣布延长,娱乐业要解封恐怕需要好长的时间。”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年迈母亲对他说“我想吃胶车面”,孝顺的他重拾起小时的看家本领,利用亲友的一台胶车制作面条给妈妈享用,也因此开启他的创业灵感。
郑凯文现居武吉摩,距离巴冬不远的小村。他透露,其祖母来自附近的巴力温那,把胶车面的功夫传来武吉摩,他从小就懂得制作胶车面。
“武吉摩村现在有胶车的居民,也不过是两户人家。”
郑敳文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提起胶车面的由来。
他说,很多年轻人没看过胶车的模样,胶车不是一部车,是一台制制胶片的机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被称为胶车。
“这台胶车是两个实心的圆铁筒,由齿轮带动滚筒,一个用手转动的轮盘之类的机械,本来的功能是压平凝结的胶块,从一块约1尺乘1尺馀的胶块,压平成是约2尺宽和3尺多长的胶片,晒干胶片便可卖给收购商。
郑敳文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许多食材都要自己做,一般村民会用制作胶片的胶车来较面制成面条。
“后来因为棕油的经济价值更高,不少小园主把树胶园改种油棕树,胶工的第二代多到城里讨生活,胶车或因长年没有使用而生锈,或面临丢弃的命运,很少保留到现在。”
郑凯文是在和面和压面的过程中,突有灵感,他认为,这种传统手作面条能让人迷恋一辈子,必有它过人之处。
郑凯文把制作胶车面这门传统手艺定位为“祖母的经典,老母亲的传承”,并打出“村里肯定香口感,城里认同古早味”卖点,用料十足,绝不马虎。
他把胶车面取名为车轮面,他说,这是因为名字比较好听,也容易记。
“车轮面具蛋香和弹性口感,适合做汤面、炒面和各种烹煮法,其原料非常简单,即面粉和鸡蛋,但制作耗时,约3公斤半的面条需一小时30分钟才能制成。”
制作加送货 从早忙到晚
郑凯文在疫情期间转换跑道,在妻子廖婉菱(41岁)协助下,成功找到新出路。
“我们现在是依订单而制面,从早忙到晚,制作加送货,清晨6时馀便开工,送完货已是晚上9时馀。”
他透露,他所售卖的车轮面,每公斤卖价12令吉,若是置放于冰箱的制冰格,可耐上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