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7日讯)走过百年岁月的同仁医社,在攘往熙来的旧街区里,一直默默地提供中医药义诊服务,百年来为贫困大众雪中送炭功不可没,如今面对经费不足等问题,该社盼各界能伸出援手,协助义诊继续运作。
创社于1919年,堪称是峇株巴辖华社历史最悠久社团组织之一的同仁医社,百年前由先贤开创,百年后有后代继续支持,为的就是紧守医社宗旨,即医者仁心、照顾同乡。
同仁医社在创立初期于峇株巴辖中华总商会进行义诊,后迁至坐落在罗佳亚路的益群书报社继续运作,并在1968年迁入现址位于仁弄路的会所。
曾陷入停顿期
在这期间,同仁医社一度因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理事相继离世和求去的困境,导致会务陷入停顿期,惟有感先辈设立与推动医社的精神,因此在一班热心人士的集力下,医社才能得以正常运作,继续于每周单日提供义诊服务。
同仁医社社长叶世忠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聊起了医社成立是先辈为了照顾同乡而发起的非盈利医疗组织,当时的创办人就包括了峇株商界闻人陈瑞和、林仕份、陈济士、陈礽唐等人。
他说,当时医社提供的义诊方式为病人看诊后,再拿著方子到药行抓药,随后再由医社缴还药材费,但随著时代的迁移,现在已经采用直接看诊发成药的方式,简化配药和拿药程序。
“但这就无形中加重了义诊医生和配药师的工作量,也增大了义诊开消,现在光是购买成药、容器等开销,会所每月需要花费至少一万令吉,负担十分庞大。”
每日至少60人求诊
同仁医社副社长郑永海透露,自2017年起至今,该社正式登记的病黎人数达1405名,目前的义诊时间为每逢星期一、三、五的早上10时至12时,以及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
他说,根据该社的统计,每日义诊都会有至少60人前来求诊,平均每日就增多至少6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该社只能限制每日的看诊名额,额满后就不再发放看诊牌号。
他解释,病人并不适合呆在闷热的地方,但看诊人数不断增多,让本就狭小的会所更加拥挤,再加上不透风的空间与陈旧的设备,让年长者使用起来十分不便。
“看诊的环境不好,也会影响病人的看诊情况,但我们每月已需负担庞大的医药费用,实在没有多馀的经费进行修缮工作。”
另一方面,总务王国威表示,该社目前只有一名精通针灸的驻诊医师看诊,在病人增多的情况下,实在难以多重兼顾看诊工作。
他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师能加入同仁医社,让这个具有百年传承意义的义诊项目得以延续,继续为社区做出奉献。
原是华社组织 蜕变成“全民医社”
走过百年历史,同仁医社从一所为同乡提供医疗福利的华社组织,蜕变为现在不分种族的“全民医社”。
叶世忠形容,同仁医社秉持著施医不分你我的初衷,已从过去只为华裔子弟提供医药福利的华社组织,发展成为了为各族清贫人士提供义诊服务的社区医药组织。
他强调,尽管时代不断更迭,但该社从未忘本,惟经费捉襟见肘令叶世忠与团队必须将“迟到”的病黎拒之于门外,令他们都感到十分抱歉。
他也透露,同仁医社将在10月3日举行100周年晚宴,并冀望能筹获目标为20万令吉的施医赠药基金,以协助该社维持运作、整修或在未来进行会所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