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1日讯)华人新村历史久远,随著人口老化和外流问题,采集各新村历史故事的工作被视为刻不容缓,其中甲州野新县新村发展官陈狄源已采集本身所生长的冯鹿巴登新村的历史故事,也计划收集及记录该县各新村故事。
陈狄源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他回到家乡发展后,就开始想著把他所居住的冯鹿巴登新村故事记录下来。
他表示,他原本只是属于私底下收集,后来在新村乡委会(MPKKB)协助下,从构思到采访,差不多用了一周时间去完成,遗憾的是找不到新村初期的照片。
他透露,内容已在本月初上载至他的面子书专页上。所获取的资料主要由当地73岁和78岁的老村民口述,内容包括新村的前身、马来名Kampung Baru Pondok Batang的由来、建在当地的庙宇、华小、村民的生活及习俗等。
根据他采集的资料,冯鹿巴登新村和其他华人新村一样,在1948年紧急法令下成立,人口从成立初期的300人,减至目前的150人,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到20%。
“野新县共有6个新村和2个重组村,我打算集合所有村的故事,目前还在安排中。只是如果要做历史或故事馆,需各方面配合,耗较长的时间。”
此外,甲中央县新村发展官张文杰也表示,该县共8个新村和一个重组村,他相信历史资料和论文可从各方面寻找。
“我在构思著该如何把新村历史收集及展现出来,让更多人认识这些新村文化价值。因为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晓得马六甲中央县的大部分新村。”
他认为,办新村回忆绘画展或摄影展是其中一个让人了解新村的方式,惟需与村长进行讨论。
对此,甲华堂青年团团长吴汉坤指出,甲华堂未正式踏入新村做文史工作。他建议新村发展官尽快行动,善用各政府单位资源,访问新村老前辈。
“毕竟许多记忆已慢慢流逝。文史工作很多时候和时间赛跑,老前辈时间不多,拉曼大学有不少与新村相关的论文,建议新村发展局和他们合作。”
他也强调,新村历史需给予官方历史地位,让大家以史为鉴,同时历史记载也必须以跨党派思维公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