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销售员的蓝俊新(47岁)是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潜心专研之下,展开一段篆刻艺术之路。
“我是在中学时期对篆刻艺术产生兴趣,更在一时兴起自制木刻钥匙圈后,与篆刻结下不解之缘。”
蓝俊新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提起与篆刻的缘分。
他说,篆刻艺术在峇株甚为罕见,只有小部分的人对篆刻有所认知。他在27年前开始接触篆刻艺术,从开始只用一根铁钉自制“刻刀”,到现在拥有一套篆刻专用的刻刀与印床,至今已篆刻出约160个大小印章。
“马山石”为篆刻印石
刚开始学习篆刻时,蓝俊新是用手握著印石篆刻,较难长时间进行篆刻,也容易割伤手,后期改用印床来固定印石,镌刻起来省时省力,更得心应手。
他坦言,篆刻的程序繁琐,除了挑选适用于篆刻的印石,切割好石块后也必须进行打磨,把石块表面磨亮,再将拟好的文字设计稿,以毛笔绘于印石上,才能进行篆刻,十分考研耐力与技巧。
身边亲友知道蓝俊新对篆刻感兴趣,一旦有机会得到质感较佳的印石,都会提供给他用作篆刻用途。他从初期获得的“南山石”进行篆刻,过后也以“马山石”作为篆刻印石。
蓝俊新解释,南山石的石质介于寿山石与巴林石之间,产于居銮南峇山一带,因此被称为“南山石”,这类印石早在约20年前被人用于篆刻,颇受同好青睐。
后来,他在一次机缘下,获一名许姓商人赠送三大麻袋的石块,这类石块同样产自南马一带,因源自马来西亚山脉,因此他将之命名为“马山石”。
“很多人误以为篆刻所使用的印石产于中国,但事实上,本地也有颇多类型的石块适合用于篆刻,在这次的作品展中,作为《心经》篆刻的即为马山石,石质柔和亦色泽独特。”
60各形状印石篆刻《心经》
在经过筛选后,蓝俊新以铁锯将石块锯成60多方形状各异的印石,作为篆刻《心经》用途。历经一年的时间进行篆刻工作,镌刻出54方刻有268个字的《心经》篆刻,独一无二。
他讲究篆与刻并重,并认为每块由自己“操刀”的印石用于篆刻,别具意义。
他说,印石特有的纹路、色泽与外形的差异,也形成“随形章”,有别于传统的篆刻非方即圆的刻板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蓝俊新也在这次的作品展中,特别捐出一幅《心经》印屏筹款做慈善,完成多年来的心愿。
周六举行的作品展开幕仪式上,峇株巴辖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陈丽媚以3000令吉认购《心经》篆刻,分别捐献给2个单位。受惠单位包括峇株巴辖扶轮社洗肾中心2000令吉及青商组国中华文学会护根行动小组1000令吉(充作明年举办冯以量讲座经费)。
出席上述作品展的嘉宾,包括峇株巴辖维也纳艺术学院院长郭柔莹、柔州议会反对党领袖兼民行动党帆加兰州议员颜碧贞及峇株闻人林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