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女性”展览主题由吉隆坡李奥贝纳广告公司发想,展出的包括实景模型、装置作品和画作。负责此企划的4名广告公司职员皆为女性,她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女性,尤其是怀孕女性在职场上的难处,同时鼓舞怀孕妇女和职业母亲,告诉她们:你们并不孤单,我们与你站在同一阵线。
任职私人界的女性在职场歧视课题上几乎无处可申,也无法律保障,妇女援助组织(WAO)希望改变这一点。据WAO副主席米拉(Meera Samanther)透露,该组织正与其他非政府组织合作,将草拟一份性别平等法案,冀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法律,以此管制雇主。WAO以“隐形女性”为主题,展开系列醒觉活动,除了展览,也拍摄了一支宣传短片,呼吁女性分享她们的经历,并签署请愿书支持法案的拟定。详情可浏览活动微型网:www.invisiblewomen.com.my。
根据2012年国家银行的报告,大马妇女因家庭离开职场后,几乎不再就业,这样的情况有别于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回归家庭的妇女想要重返职场,面对的挑战包括:雇主认为家有幼儿的员工无法超时工作,也不能在周末被召回;履历上工作时间的间隔导致起薪低;年龄和该担当的职位不符合等。实景模型展示待在家照顾孩子的母亲感觉被捆绑。
怀孕女性被认为缺乏竞争力,更甚的是,即便已生产,回到职场的职业母亲仍不被信任,认为家庭生活肯定会影响她们的工作表现。策展人设置实景模型,表示在职场上的怀孕女性和职业母亲并不快乐。
以下这项装置作品命名为《我们看不见的那人》,创作概念来自每一份履历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当雇主看见求职信上写著育有3名孩子时便决定不录取,意味著有一个人被拒绝重回专业领域,以经济效益论,是硬生生将一个具劳动力的人排除在体系外。墙上映照的孕妇形体仿佛在控诉:凭什么拒我于门外?
男性也受害
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大多发生在女性身上,但不代表男性就不会有同样的遭遇。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曾就一家餐馆不聘请男性招待员而向对方采取法律行动。EEOC孟菲斯区域执行长凯特琳(Katharine Kores)针对此事发文告表示:“因性别(无论男女)而拒绝雇用即是触法,雇主必须理解无论是谁都不可因性别而被拒绝雇用,唯有极少数性别是职业资格限制(BFOQ)的情况可例外。”所谓BFOQ,例子包括雇用女性作为女性更衣间服务员。
美国三藩市工作环境策略工作室Emtrain副主席帕蒂(Patti Perez)指,男性较常在由女性主导的领域受歧视,比方说护理和教育界。其他偏向聘请女性的领域还包括保养和化妆品行业、女装部门、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部门。
一如女性申请工程师职位时需要更大的竞争力,面对行政类工作,男性申请者的成功率也非常低,英国普茨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商业学院教授朱帝李奇(Judy Rich)曾匿名完成一项测试,在报纸上随机选择入门型工作后,列出条件一致的两份简历,区别仅在于其中一份的名字更为男性化,拥有男性化名字的申请成功率比另一份低了1/3。正因为男性在职场上占主导角色,因此大环境对男性的要求更高。
2016年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32.8%的受调查者表示曾受到职场歧视,而其中男性占35.6%,高于女性的29.5%;受歧视的原因也明显不同,男性员工更容易因学历、年龄和背景受到歧视,而女性受歧视的原因则为性别和外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