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城隍庙戏台下的翁记卤肉饭,因第四代双胞胎和姐姐3个女孩接手,而注入新活力。日治时代,翁家从禽肉、猪肉卖起,传到第二代翁清沐,改夏天卖生啤酒、烤鸭,秋冬卖卤肉饭、炖品。
8年前,第三代翁景钟打响“深夜”卤肉饭名号,双胞胎女儿加入;老摊摇身成新竹深夜食堂,不少客人都为看美女而来。后来,翁景钟健康拉警报,大女儿亦返家帮忙。3女齐心齐力,不仅为当年未获认同的父母重办婚礼,也延续了戏台下的百年滋味。
79年次的姐妹俩从高中毕业就到摊子帮忙,至今已有8年,但因150公分左右的娇小身型和娃娃脸,仍会被误以为是高中生,也常有人到摊子上搭讪。翁碧茹说:“有人会问‘能每天来找你聊天吗?’”翁碧婷则说:“也有人没拿到电话号码不走。”姐妹俩再次露出同款笑容,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得罪客人,只好给没用的旧电话号码。”
翁记的历史可推至1915年。最初,第一代翁阿木在城隍庙前的摊贩集散地卖鸡、鸭和猪肉。1939年传承到第二代翁清沐,先是卖鸭肉面、烤鸭、烤小鸟,后来加入翁清沐在日本料理店学到的技艺,夏天维持烤鸭、烤小鸟,另外加入凉拌、小菜和生啤酒,秋天则卖卤肉饭和人参鸡、苦瓜排骨等炖品。姐妹俩的爸爸、第三代翁景钟则是13岁起就跟著父亲翁清沐工作,对于当年盛况记忆犹新。
约1990年,翁清沐过世,摊子由翁景钟的母亲带著他和弟弟翁景昇继续做,翁景钟的妻子翁苏瑞凤则负责在厨房备料。
翁景钟用双手拍了拍自己的二侧肩颈,“当年父亲从日本料理店学来的方法,就是用带有整块松阪肉的肩颈肉加进猪皮去卤,吃来既有猪肉的弹性,卤到入味也不会涩。”一头猪只有2块肩颈肉,几十年来,都得由肉商直接留货。
他透露,卤肉作法是先将猪肉汆烫,以手工切成小丁;再将红葱头爆香,加入香料和新竹的老字号酱油去卤上数小时。延续至今,仍天天用手工切肉,他看了妻子翁苏瑞凤一眼:“女儿帮忙前,几乎全是她在切肉和熬卤汁,夏天一天要切三十多斤,冬天要切五、六十斤,常常切到手部肌腱炎。”
熬夜早起必吃的卤肉饭
原本,生意是从清晨做傍晚,但因城隍庙前摊位没冷气,渐渐提早到中午前收摊,后来在竹科上夜班和过夜生活的客人习惯四五时多来等吃宵夜,翁记又陆续将营业时间往前推到凌晨三四时;由于每天约早上九十时即卖完,因而成为网路和媒体争相报导的“必须熬夜或早起才吃得到的传说卤肉饭”。
翁景钟不讳言十多年前和弟弟分家,“兄弟都已各自成家,妈妈作主将原本的摊子隔成二区,弟弟靠近入口,我则留在戏台正下方。”兄弟同时挂上“翁记”招牌,卖的产品同样是卤肉饭和鸡汤、排骨汤等炖品,价格也几乎相同。
支柱病发扛起担子
为了明显区隔,前几年翁景钟夫妻领著大女儿翁碧华和双胞胎又开牛埔店,一家5口的分工是:妈妈管理、爸爸熬汤头、大姐熬卤备料、双胞胎各顾一间店。开店隔年,翁景钟却在城隍庙摊子昏倒,紧急装了心脏支架才救回一命,3姐妹硬是被情势所逼,不得不独立扛起经营担子。
妹妹翁碧婷想起当时还馀悸犹存,“爸爸一直是我们的支柱,他一住院,妈妈去照顾他,我们全乱了方寸。”但3姐妹照著父母的方式煮饭、熬卤汁、炖汤,“刚开始几天,有客人觉得味道太咸,之后又觉太淡,但来回调了一星期后,便抓到比例,客人也渐渐对我们有信心。”
虽然经营和分配工作仍由妈妈翁苏瑞凤发落,但在3个女孩的运作下,如今的牛埔店和城隍庙店生意都已恢复稳定,不过她们仍不太让父亲翁景钟工作,独当一面到连妈妈都抗议:3个女儿太宠她们的爸爸。今年1月我和太太结婚纪念日,女儿们还悄悄帮我们补办一场婚礼。”
原来,翁景钟和翁苏瑞凤的婚姻最初不被男方家长接受,因而完全没有结婚仪式。女儿们却和亲友“密谋”,在他们结婚30周年当天,让他们如愿穿上迟来的西装和婚纱。翁碧婷想起当天的情景又红了眼眶:“这30年,妈妈付出太多,我们要帮妈妈把面子要回来。”翁碧茹也说:“妈妈从小就要求我们要当勇敢的女生,不能太过娇弱,因此,我们才能长年半夜起床熬卤汁、洗米煮饭。”
姐姐问:“妈妈怎么说的?”妹妹立刻有默契地回:“只准流汗水,不能流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