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书写的“失业保险计划”系列文章主要谈的是劳工若失业了怎么办?2016年,失业人数近五十万,被裁员的快4万人。企业周期性缩减开支、倒闭结业,无论是工厂劳工还是主管,谁都可能曝露在这风险中。
那么,在失业劳工还没找到下一份工作以前,我们是否有提供任何社会安全网,好让他们能够相对稳定地渡过这关键又险峻的阶段?
这在别的国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全球有170多个国家为失业劳工提供各种社会支援。每个国家认定失业劳工的标准、提供哪些支援、需要支援多久也有很多辩论,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劳工为何失业”。
如果我们意识到劳工失业是来自外在因素如经济运作模式,而不是陈腔滥调地归咎于劳工本身的惰性与不长进,社会愿意为失业劳工提供支援的共识也就会更高。
当然,在大马的脉络中,社会成员一般乐见“失业保险计划”的设立;难题在于,我们对于社会政策的讨论往往卡在对官僚制度执行力的不信任,以至于我们无法更深刻地辩论社会政策本身的内容,而渐渐失去对社会政策的想像力。例如,失业老中少、失业单亲父母、长期失业、周期性失业的劳工,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元且友善的资源安排。
如果,“失业保险计划”系列文章要关注的是劳工失业以后的制度性安排;另一个与此题目同样重要的面向是,公司为何关厂倒闭。在收集资料期间,曾看到一位前线记者针对一宗关厂事件,留下一段重要的线索,还有待日后追踪。
文中提及,一位主管级的劳工,事前对公司即将倒闭毫不知情。他在那家工厂服务前后整整13年,也难逃被裁员的命运。结业前,公司高层以迁移新厂之名,要求所有销售员追讨所有欠款,然后开始把公司资产搬出,内部员工未起疑心。该公司甚至悄悄开设另一个银行户头,将剩余和脱售资产的资金转到新的户头。
偷龙转凤的“关厂”,也经常出现在跨国劳工运动的讨论中,他们除了谈如何支援失业劳工,还包括关注企业为何关厂撤资的问题。对劳工而言,他需要的始终是一份工作;对企业而言,这才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