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二晚公布《2016年国家转型计划年度报告》时,首相指出,国家转型计划让我国脱离了中等收入陷阱,并在2016年杪的国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零10美元(约4万2978令吉),与先进国的人均收入1万2272美元(约5万2690令吉),差距仅为18%,似乎让人对我国能否在2020年时,迈入先进国,充满了无限希望及想像。
从数字上看,以我国目前年均4至5%增长率计算,人均收入的增长到了2020年时大约可达1万2100美元,要达到先进国2016年的人均收入1万2272美元水平,似乎不远。但先进国2020年时的收入,会否还在同一个水平?更重要的是,人均收入水平与先进国看齐后,会否就等于挤身先进国行列?
尽管,对先进国/发达国家/已开发国家的标准,不同的人、组织、评估单位,会有不同的准则,但往往评估一国能否列入先进国,不只在于人均收入和经济的成长,还考量该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如政治体制、文化水平、科技发展及环境生态等方面。
譬如,一些石油生产国如汶莱、沙地及卡塔尔等,因拥有丰沛的天然资源,取得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其人均收入甚至还高过一些先进国,但社会的整体发展、人民的生活素质依然相对落后,也没有被国际社会视为先进国家。
因此,近年来,在衡量一个国家发展上,兴起以更全面社会衡量工具来评估,如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幸福指数等,欧盟更于2007年推动“走出国民生产总值”(Beyond GDP)建议,以更宏观视野来衡量国家发展,人民的福祉。
尤其政府宣称转型成功,人均收入大增之际,人民的福祉,不管是物质层面或精神上,甚至社会福利上的保障,是否也相对的提升?如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不管是政治、经济或文化的权利,是否更有保障?社会对少数族群、弱势群体,是否更包容及尊重?赤贫人数大减之际,社会的贫富悬殊是否也在缩小?
毕竟,一国之先进不在于人均的收入,而在于社会整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