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温情,人间需要援手,尤其在这百货通膨,令吉汇率跌跌不休的时代,民间的个人、企业或大财团的公益慈善举动,的确能为社会带来关爱,让人间充满希望。
这些善举,一些犹如雪中送炭,给予有困难的人提供了帮助,也有助于加强多元族群社会的连系,但也有一些,却成了个人、企业,甚至政党,争名逐利的工具。
譬如,一些个人、企业打著社会责任的口号,把捐赠当成追求荣誉的工具,让慈善成为一种投资活动。在政治上,掌握著国家资源分配权力的政党及政治人物做慈善,更可能存在著利益输送,收买选票,进而不利于长远的国家发展。
近日油价调涨,民怨高升之际,巫统敦拉萨镇区部宣布每月首日,免费为150cc以下的摩哆车主添油,或许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除了是一种宣传手段、形象工程外,也有疏解民怨,收买人心之举,却对社会弱势群体并没有多大的助益。反而,在这些小恩小惠的措施中,可转移了人们对国家/政府功能失灵、体制腐败的不满,更无助于解决贫穷的社会结构问题。
因此,从正面来看,个人、企业,甚至政党的济贫救助,虽有辅助政府在社会角色上的缺失,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反映了政府机制的失灵、低效率,而个人或企业的辅助,会否反成了政府在社会角色上改进的阻力?“好心”成了做坏事?
这也是为何在美国许多慈善基金,更专注在政府忽视的领域,如办教育设大学、推动医学研究,甚至更大的世界和平课题,而不与政府争夺社会援助或救济工作,因为这乃是政府本应负的责任。
社会需要善心,人间需要温暖,但善举始终有其局限,尤其在腐败的体制里,更不能替代社会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