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安华事件爆发,在“烈火莫熄”的浪潮下,在野党次年组成“替代阵线”,准备在大选与国阵对决。
当时国家经济衰退,令吉贬值、股市崩盘、各种民生问题造成民怨四起,国阵也陷入内忧外患。但是替阵在1999年这场大选的表现并不理想,民主行动党更付出惨重代价。
事后分析,替阵那时的不利因素有三,一是伊斯兰刑事法的炒作;二是安华得不到传统在野党支持者的信任;三是印尼暴动影响华裔选民对街头示威的抗拒。
今天,伊刑法再次牵动我国不同信仰者间的敏感神经;马哈迪与希望联盟合作所遭到的反弹,与安华在替阵年代的处境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雅加达反锺万学示威失控,并传出人命伤亡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第14届大选时的在野党联盟,会不会再次陷入替阵在1999年的困局?
回顾历史,无论从政党自身的利益或大马民主发展来看,我们都必须肯定林吉祥当时领导行动党加入替阵的远见。但在野党也需几经波折,耗上将近10年,才逐渐把种种的不利因素消解。
行动党为民主运动所做出的牺牲,直到2008年大选才算略有所成;此后安华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民联三党的共主;华裔更放下了他们对街头示威的偏见,积极参与起各类大型集会;甚至,马华与民政党最依以求存的伊刑法课题,在2008年及2013年这两场大选也完全失效。
以上成果并非理所当然,这场政治运动一旦误入歧途,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各种恐惧感,马上又浮现出来。
所以,当伊党偏离民联共同纲领,选择与巫统联手将伊刑法私人动议呈上国会时,马上遭来前所未有的反对声浪,伊党在许多非穆斯林的心目中,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药。
雅加达示威平息尘埃落定后,我们从许多后续报导得知,这场示威绝不能与1998年的印尼暴动相提并论,但对于我国政治运动参与者而言,何尝不是前车之鉴?
净选盟准备召集另一场大集会时,部份参与者不断鼓吹采取更激进的路线,以便对当权者造成更大的压力,这种迫切求变的心态是可以理解。
但过去几场净选盟集会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各族人民数十万人扶老携幼一起上街游行,也许正因为这些集会的本质是和平与温和的。
如果步上激进抗争的路线,支持人数必然锐减,擦枪走火或遭人栽赃嫁祸的风险却大增。也许更该顾虑的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后,许多公众好不容易放下对街头示威的偏见,最后是否又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