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是不是已经把吉隆坡商业区列为攻击目标?部长与警方各说各话,令人混淆。网上也开始热议:政客与警方的谈话互相矛盾时,你愿意相信谁?
高官各自为政、各自发声,是一种缺乏效率的表现。但是在我国,这早就成了政府运作的常态。
症结之一,是内阁过度庞大,造成行政效率低落。这种状况,政府也被批评多年。但是为了照顾国阵各党团的利益,内阁这个臃肿的身躯,总是无法瘦下去。
内阁阵容扩大,也意味著部长的权力必须被其他部门瓜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权限,也经常出现重叠及模糊地带。政治人物获得了官职,就算有意大展拳脚,也无法全力让其部门带来具体的改变。
马哈迪在位时,其内阁部长还掌握一定的实权。阿都拉上台后,偏向成立跨部门内阁委员会处理重大课题,以多部门协作的方式,取代过去只由单一部长独自处理问题。
这种偏向,好处是避免部长权力过大,减少一手遮天的机会,但也进一步约束了部长的独立自主。
进入纳吉时代,大部份的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源,都开始集中于首相署一个部门上。其他的部长,他们的权力似有进一步萎缩的趋势。交通部管不了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就是一例。
在最近的一次内阁改组时,部长人数已达到35人左右,其中首相署部长就占了11人,整个内阁形成“众星拱月”的现象,其他部门几乎沦为首相署的陪衬。当1MDB及政治献金丑闻爆发,纳吉自顾不暇时,行政机构的运作也明显受到影响。
历任首相虽然领导作风不一,但是都没有正面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行政弊端,也不曾提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提升行政效率。
所以,无论是电子烟或教科书等的课题,我们都看到,部长们的言论,要不就是互相矛盾,要不就是前后矛盾。一旦遇到引起国际关注的重大事件,比如说马航客机MH370失踪时,这种行政弊病更是完全曝露在国际眼前,无所遁形。
随著世界各地的恐袭事件越来越频密,恐袭威胁对我国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在恐袭未发生前,就开始发生这种自乱阵脚的问题,难免令人担忧,马来西亚是否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