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智能手机及网络日益普及,这片虚拟的空间已渗透大家的生活,也在政经文教各领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空间里,人人都可以是记者、摄影记者及评论员,用真实名字或网名来发表伟论,向世界喊出自己的声音。
在过去2届全国大选及各种公民运动的宣传上来看,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一个生产舆论的重要窗口,而过去受到单向被动传播的印刷媒体,包括《东方日报》在内的纸质媒体,也积极进军网络平台,通过各个社交网站设立专页输出新闻,开放评论。
相较于传统媒体在印刷法令及单向被动传播的限制,网络技术在传播过程的“双向”模式,对有意了解受众想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平台;尽管浏览许多大马网民常去的时事论坛或社交网站,入眼的评论、留言,素质参差不齐,甚至用粗口来漫骂,但确实一个收集受众信息的平台。
在当下,我们看到执政党领袖在谈及网络媒介或媒体时,往往怀著“网媒不怀好意”的心理,这与有些反对党领袖或基层抱著“主流媒体偏向执政党”的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民政党全国主席马袖强上周接受中文报联访时,谈及民政党难招新生代党员时,感慨新生代习惯上网看新闻,而大部分的网媒对国阵并不友善,多少影响到青年对国阵的印象;而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民政党代表大会上也称,当前的网络的确出现许多极端言论,许多人在网络散播仇恨及谎言,包括反对党在505大选时,散播有4万名孟加拉人参与投票,这是导致国阵成绩受重挫的原因。
虽然,很多人都会无限放大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但大部分的传播学术研究却发现,大部分人一早已做决定,只有少部分人会在竞选期间或“最后一夜”去改变投票意愿。
实际上,在传播界中,有一项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宣传选战研究,是美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40年时代。于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做的民意调查;他们当时发现,只有约8%者在竞选运动中,改变投票的意向,使到这些人改变想法的主要因素并非传媒,而是受到亲友或组织的影响,并提出“意见领袖”的二级传播论。
来到以网络为主流平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越来越多传播研究提出了“网络意见领袖”的概念,即一个可以影响网络舆论及牵动舆论走势的人,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及转发功能,以产生“羊群效应”。
尽管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及开放的平台,但这个平台可以作为公民媒体所用,也可以作为政党宣传政治传播所用;但在其中,不能忽略的是广大的网民,通过社交网站的个人空间或论坛发出的怨气或各种情绪。
因此,当网络媒介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窗口之时,当政者与其埋怨网媒的不友善,不如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因很多怨言终究是基于抒发现实不满的声音,也是一种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