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的反弹下,教育部终于宣布4月1日落实改良版的校本评估制度,取代2011年的旧模式,取消教师须线上输入学生资料及评估等级的规定,也大幅度减少各种文件及评估的作业,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然而,这种技术、枝节上的调整,是否意味著政府愿意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做出重大的改变?这些改良,除了减轻繁文缛节作业外,又能否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更有素质,让学生的学习更快乐和有效?甚至改变我国日益低落的教育水平?
校本评估的最初用意,是要教师及学生脱离以考试为依归的教育观念,诚如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言,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知识的累积和展示,而是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思考。
然而当教育制度依然以成绩的优劣,来决定大学如何挑选其所要的学生;当城市学校,尤其华小学生,依然面对著一堆作业,面对著一对40的师生比例下,又如何要让校本评估制有效的去落实?
此外,政府的政策上的歧视、偏颇,如学校历史课本内容,只强调马来文明或巫统党史观时,又如何让教师能更客观,更多元及全面的去评估学生?更不要说如何培养一个尊重多元,有自我意识,思考能力,创造力的年轻一代。
实际上,当教育蓝图依然是由上而下的模式,不符合民主,充满霸权集权意识,或者是以市场,甚至政党政治为考量的教育政策没有改变时,教育政策的制定,当然也不会以学生为主体,更不会优先顾及政策对教师或学生影响。
朝令夕改的英语教数理科政策,就是一个实例。在短短15年内,中小学的数理科教学媒介语多次的转变,绝对不只是教育的考量,反之是一项赤裸裸的政治考量,把教育沦为职业训练,以改善学生的谋生能力,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为理由而推行的政策,却忘了教育的最终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有自信去面对世界。
当教育蓝图和政策的背后思维,学生只是一个被安排的对象,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的主权及主体依然操纵在教育部官僚,甚至执政党政治人物的手里时,教育最终将沦为一种工具,不是政治的工具,就是职业训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