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16日讯)斥资900万令吉的太平大巴刹修复计划,将分3阶段展开,冀以打造成一座具遗产特征及亲善各年龄层人士的现代巴刹典范。
太平市议会秘书卡玛鲁查曼指出,大巴刹修复计划的调查工作正展开,太平市议会委任的咨询单位正准备一份报告,以提呈予国家遗产局。
他解释,大巴刹建筑已根据《2005年国家遗产法令》(645法令)第24条文,与太平百年大钟楼,一同被提名申请为文化遗产,因此,有关建筑的修复建议,都需征得国家遗产局的支持。
卡玛鲁查曼周三(15日)下午在太平市议会举办的大巴刹修复专题交流会上,如是指出。
他续说,为了维护大巴刹这座历史建筑,以及在未来持续为社区提供市集服务,大巴刹有必要展开修复工程,但为了维护大巴刹的特色,有必要研究其原始结构与建筑风格。
他说,大巴刹提升过程将涉及3个阶段,第1阶段是调查与研究,第2阶段是设计的提升与修复提议,以及第3阶段是实际动工。
打造现代巴刹典范
“这项专题交流会属于第1阶段的研究范围,而通过讨论,将会为社区带来归属感。”
他坦言,修复和提升大巴刹需耗一些时间,惟希望该巴刹能成为一座具遗产特征,和亲善各年龄层人士的现代巴刹典范。
另一方面,太平国会议员郑国霖指出,房屋及地方政府已经拨款900万令吉,展开修复计划。
他表示,太平市议会举办这项专题讨论会,以征询社区人士的意见,此做法符合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与《1976年城市与乡区规划法令》(172法令)一致。
他说,大巴刹的首座建筑始建于1884年,是座湿巴刹,次座建于1885年,是干货市场,两座建筑物各别长220尺,宽60尺。
“大巴刹是19世纪木质建筑的典范,建造时没使用钉子,而且至今仍妥善保存,持续发挥其原始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