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12日讯)在成衣工业近乎霸占服装市场,衣服随处可买又便宜的情况下,怡保一名老裁缝余燊盛不但坚持自己做衣服给自己穿,还包办儿女及孙儿们的衣著如校服,一年到头省下不少服装费。
76岁的余燊盛表示,他这辈子(除了后期才采购现成的男士内裤),身上所穿的衬衫、长裤、西装,包括俗称“孖烟通”的宽松内裤,通通都出于自己的一双手。
除了为自己操刀,他也为4个儿女亲力亲为,到了孩子成家立业育有下一代,他更乐此不疲,为相续出世的儿孙缝纫衣服,传递祖辈对晚辈的爱。
余燊盛12岁涉足缝纫业,在这行业超过一甲子。他在怡保“芽菜鸡街”的姚德胜街一家店铺开了以“东丽洋服”为商号的传统洋服店,悠悠地走过半个世纪,是怡保洋服界的第2老字号。
他接受《东方日报》说,度身订做衣服既穿得合身也得体,自己又是裁缝,何乐而不为?
每到新学年开课,他总会把儿孙叫到跟前,用软皮尺替他们度量尺寸,再一针一线,制成一件件合心合意又体面的校服。
深受父亲影响
提及如何涉身行业时,余燊盛说一切要从擅长做西装的父亲余富华说起。他说,父亲16岁在30年代动荡不安的年代,与母亲从中国梅县南下怡保落脚,便在兵如港开洋服店,做为家中长男,自小受熏陶,对缝纫培养浓厚兴趣。他说,成年前,身上穿的都是父亲做的,成年后,就自己做给自己穿。
余燊盛起初在住家接单订做,时机到了,1954年改到繁华昌盛的姚德胜街开洋服店,弟弟余辉盛后来加入助一臂之力。
他说,这行难学难精,但懂了就熟能生巧,过去曾在霹州曾任州法律顾问、法官、司法专员等高官,大多都光顾过洋服店,其中包括刚荣休的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阿里芬。
不过,他只遗憾随著行业的走下坡又无人接棒的情况下,父亲的老衣钵将失传。余燊盛也是霹华堂副秘书余舜基的父亲。余舜基说,一直以来,对能穿父亲亲自做的衣服感觉舒服及引以为荣,只可惜他与弟妹都无没兴趣,做不了父亲的接捧人。
传统洋服业仍有发挥空间
虽然传统洋服业被视为黄昏行业,但余燊盛仍认为它仍有发挥的空间,起码商场售卖的成衣,没办法做到量身定做。
他表示,缝纫业是服务业,须具备基本的裁剪、研究布料、掌握潮流趋势等,如此才能给予客户最好的服务,裁缝师需一针一线缝制,制衣过程还有经过多个步骤,包括选布料,缝制及压烫等,并不简单。
他也勉励有兴趣的年轻人,不妨放胆尝试,或许还能因渐少人涉足的无竞争专业行业,闯下春天。
成衣业抢滩 生意一落千丈
余燊盛的东丽洋服,是怡保传统洋服业的其中一家老字号。
他追述,成衣业未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订做洋服的订单源源而来。以姚德胜街为例,同一条街就有8间裁缝店,每家至少有4名伙记。
“后来受各种外来因素打击后,生意一落千丈,裁缝业者被迫黯然结束,今只剩下他一人死守。”
“当年韩战结束,胶价及锡价高企不下的60、70年代及80年代初,洋服业很好做,到了80年中期国际锡市崩溃及成衣业抢滩,才开始一蹶不振。”
在姚德胜街耗了约半辈子的他亦犹记,当年老街繁荣昌盛,亦是道地怡保美食聚焦地,咫尺之遥还有几家传统戏院,人声鼎沸,惟市政厅因配合升格为市,大刀阔斧整顿,繁华尽消,令人唏嘘,直至近年以芽菜鸡街美食成为旅人聚焦后,这里才重现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