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14日讯)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忙著置办年货,为新年张罗,尤其长辈相当重视新年习俗,期望习俗得以传承,为下一代带来福泽,然而近年随著时代及商业化的洗礼,甚少人仍遵守传统习俗。
时代趋向商业及科技化,新生代来到社会求职后,久而久之,对繁文缛节的传统习俗已鲜少重视。
霹雳中华大会堂副秘书余舜基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现代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在外地就业,很少留在老家与长辈同住,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出现了断层的局面。
他表示,为了创新及吸引人潮,许多传统习俗在商业性质活动的影响下,日渐式微,长久下去,数千年的传统习俗将被遗忘,进而被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取代。
年轻人没参与感
以农历新年为例,他指从农历十二月十六一直到正月十五,属于华人农历新年的月份,每一天都有其习俗及意义,可是来到21世纪,几乎无法完全传承。
他对于近10年来的团圆饭或年夜饭演变,感到有些失望,难得子女及孙子从外地回家团聚,但许多人仍选择到餐馆用餐,完全感受不到在家里团圆的氛围。“年轻人吃过年夜饭后就约朋友出外,却不留在家里陪伴长辈,团圆意义何在?”
此外,他也指每逢除夕之夜长辈会派压岁钱给晚辈,希望给晚辈送祝福,如今有多少人能明了压岁钱的意义?
以前的华人都是大家庭,子女及孙子众多,余舜基感叹如今华人生育不多,年轻人更没有接受传统习俗的熏陶。
他认为时下的华裔离乡背井寻找生计,留下长辈在老家,在传统文化习俗没参与感,即使长辈以口述将传统习俗传承下去,但年轻一代未能体会个中意义。
“年轻人被新时代洗礼,视传统习俗太多繁文缛节,恐怕日后文化传承将变得举步维艰。”
体会习俗背后含义 坚守传统传承文化
怡保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副主席符慧蓉来自传统家庭,每逢新年,父母都坚守新年习俗的细节,耳濡目染久了,她深深体会传统习俗背后所含的意义。
她向《东方日报》说,从古至今,开门七件事,柴(如今以煤气桶替代)米油盐酱醋茶,是大家必须为之奔波打拼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买新碗筷过新年
她说,新年前夕,大家都会添满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器皿,并贴上红彤彤的“常满”画贴,也有人购买海鲜及肉类添满冰箱,等至新年后才烹煮,寓意丰衣足食。
令她感到惊奇的是,原来新年也要购买新的碗筷来过新年,尤其印有“寿”、“福”及“囍”字的陶瓷碗,一家大小在除夕日及新年用新碗筷吃团圆饭,有添丁添福的寓意。
符慧蓉及家人在除夕日上午,拜过家中神明后,就会使用新的餐具享用午餐,并在餐后将扫把及清洁用具用红包扎住,再收藏在隐密的地方,过了初三才能打扫。
她表示,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母亲很注重习俗的细节,会要求到访的亲友穿上象征新年的红色衣服,不可穿黑白、深色及素色的衣服,家中更要红彤彤的装饰。
符慧蓉透露,虽然家人所传下来的习俗不是很完整,但她得悉很多朋友都已经没有遵守传统习俗,因此,欣慰本身还能继续保留及认识这些传统习俗。
长辈离世 习俗从简
广告公司股东周惠芳(65岁)在年轻时,与家婆一起为迎接新年进行张罗,40年如一日,自从家婆不在及儿女相继成家立室,新年习俗便从简。
她指出,家婆年轻时从中国南来,所以非常遵守传统习俗,甚至在家里自制年饼及捞生,享受制年饼的过程,但如今因工作关系而没自制年饼。
“回想起1970年代,当时餐馆不多,且没有捞生,家婆都是亲手将生鱼切片当作捞生,在立春当天及新年正月初一,一家大小在家里齐捞生,和乐融融。”
她感到有点遗憾,就是家婆以往在新年制造的绿豆糕,她没有学到有关手艺,如今已失传。
她指出,儿女都各自组织家庭,她没有刻意要求儿女遵守每个习俗,毕竟在这个年代,夫妻俩都在社会上工作,就让儿女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