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4日讯)如何让中学生贴近社区,了解劳动阶层的辛勤,再体会垃圾处理与管理的重要?
80名13岁至17岁的各族青少年早前走入历史悠久的吉灵万山,了解一个城市最有生机的地方,即巴刹是如何运作。
有趣的是,参与者还有机会当一天的小贩,在小贩的悉心指导下,学习卖肉、卖鱼、卖菜。
长达3周的“走走吉灵万山”(Go Go Chowrasta)2017年青少年艺术营由槟州政府主催,是乔治市世遗机构、槟城艺术教育机构合作执行的文化遗产教育计划(CHEP)系列教育单元之一。
活动经理曾玉萍在活动成果展上指出,吉灵万山是乔治市人文和历史据点,今年已是青少年艺术营连续3年在此互动及考察,有不少学员更是连续参加了3年。
在少子化及城市化年代,年轻一代一般与自身的社区机制越走越远。
在该活动上,他们不单体验一个城市如何在早晨中苏醒,也了解餐桌上的食物来之不易,垃圾桶里的废物也有价值。
认识非物质文遗
已连续3年参与活动的努拉丽莎说,今年她学会了如何分辨新鲜的鱼,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在一天的卖鱼实习中,学会如何刮鱼鳞、完整切好一条生鱼,还与营友合作,为伟大的鱼贩写一首歌。
她骄傲地说,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当她把照片放上社交网站,同学们都非常羡慕她,说下一年他们也要参加。
曾玉萍说,《青少年艺术营》通过4种不同的创意工作坊,让中学生实地学习,加深他们对本地传统巴刹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这包括物体偶戏演出(介绍二手书店)、歌曲演出(各摊位的背景故事,如摊贩的日常、挑战、产品、顾客和知识)、字型插图(叙述吉灵万山的废弃物处理及管理)及影像性质桌游(从农场到餐桌,显现吉灵万山所售的蔬菜价值链)。
成果展上,不同组别的学生展示他们过去3周所学所得。其中主办的单位安排学生到浮罗山背菜园学习,跟农夫学种菜,然后实地考察蔬菜如何从菜园运往巴刹。
除此之外,其中一名学生有感而发说,以前总觉得向巴刹菜贩杀价是越多越好,经过今次实地学习,他希望顾客们杀价也要手下留情,因为真的只是薄利而已。
垃圾管理4过程
吉灵万山所有的垃圾废料,都会运往浮罗布隆垃圾填埋场。参加《2017年青少年艺术营》的学生,也获安排到浮罗布隆垃圾处理厂考察,亲眼见各种废料的最终“归属”。
他们考察所得,垃圾管理4个过程,首先是堆埋、污水会获得净化、各种塑料品转化成塑料原料后出口到中国、其他垃圾会去到垃圾分类中心,经过再循环程序后再出口到中国。
学生在3周时间里以拍照、访问的模式观察巴刹摊贩处理垃圾及食材残渣,结果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全倒入垃圾桶”。
二手书摊是吉灵万山独有的特色,《2017年青少年艺术营》的考察主题之一,就有二手书摊的历史与运作。
这一组学生使用的艺术呈献方式,是大众较少接触到的物体偶戏演出(Object Puppetry)。
在艺术指导员的协助下,他们学习如何使用身边不起眼的物品,赋予他们生命,呈献二手书摊从1970年代在槟岛中路的路边书摊经营、1980年代受到市议会驱赶,然后迁入吉灵万山,成为学生寻找廉价二手课本及参考书、书迷寻宝的地方。
2017年吉灵万山翻修,巴刹楼上的二手书摊摊位也焕然一新,有的还有楼上“藏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