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槟城研究院主讲人陈伟业及郭舒琳主讲的讲座周六下午在世遗机构举办,主要是讲述关于大山脚从1800年到1957年所发生的历史事迹。
陈伟业说,大山脚从农业村发展至今日的城镇,该转变对槟城、甚至北马的发展都有著非凡意义,但其历史由来却往往被学术研究忽略。
蔗糖业奠定地位
大山脚坐落在威省中部,其故事始于19世纪香料种植年代,当时是由惠州人定居山区,种起了花椒、丁香、肉桂、肉豆蔻等香料。
香料贸易在19世纪中期没落,转而因蔗糖业获得延续,不但促使华人人口大幅提高,还带来了人流和资金,奠定了其主要市镇的地位。
大山脚得天独厚的靠山地形、水陆交通方便和活跃的贸易让它占有优势,制糖业加快了它城市化的进度,也是它日后作为交通枢纽的基础。
战后沦走私中心
大山脚连接北赖的铁路建于1899年,是马来半岛最早的铁路之一,人们在1920年已可从大山脚直搭火车向北到曼谷或南下到新加坡,其位于铁路交接处的优势对槟城锡米和橡胶出口运输来说都十分重要。
直到20世纪,英国人意识到大山脚在区域经济和人口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乡村发展机构的成立让大山脚成为威中的行政中心,拥有了各种政府和私人界提供的设施,如教育、水供、治安、通讯等,巩固了其商业中心的地位。
不幸的是,一切的发展因在1941年大战期间落入日本人手中而停止,战后的大山脚成为了秘密社团走私的活动中心。
英国人在1953年成立大山脚市议会以集中政权,其中有9个议席是透过地方政府选举来决定的。
郭舒琳说,大山脚当年能成为马来亚北部的枢纽中心,不只是因为得到经济作物的辅助,也因为有英国人留下的行政结构和设施,只可惜这些历史早已被后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