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12日讯)行动管制令限制人们出门,终日待在家,这也造成家暴案例的增加。因此,倘若听见邻家传来摔东西、打骂和哭喊的声音,民众请勿漠视,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前去敲门问候,或以借东西为由,分散施暴者注意,让他停止暴力行为。
刻意敲门或按门铃向邻家问候或借酱油等小动作,看似电视剧里的桥段,不过,却是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理事兼资深讲师王妤娴遏止家暴行为的亲身经历。
她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行管令期间,人们终日在家,如若发现邻家有不对劲,千万别充耳不闻,因在有人在按下发生家暴门户的门铃当儿,可让施暴者会从中分散注意,阻止家暴行为。
“当邻居按门铃让家暴事主开门,哪怕邻居只是一句‘你还好吗?’或是‘想借酱油’,此类的干扰足以让施暴者察觉有人正在观察他们的行为而有所收敛,停止伤害受害者,或有所觉悟而终止家暴。”
她续说,施暴者也可能担心行为遭东窗事发或被对付,不再对妻小拳打脚踢,也有可能在下一次施暴时刻意降低打骂的声音,不让人听见,但还是不能放过任何一丝可助受害者的机会。
王妤娴也是注册辅导员,她说,尽管上述小小举措有能促使停止家暴的可能性。不过,若民众面对家暴严重至生死一刻的案例,则必须马上报警,让执法单位介入。
她说,日前在生命线透过ZOOM视频进行的线上直播家暴分享会上,向参与者了解和解答对于家暴的问题。
她说,有许多参与者询及遇到家暴时该怎么办、该如何协助家暴家庭、学校面对受家暴的孩子该怎么做等等,也有者询及何谓家暴、如何分辨施暴者及心理暴力的定义等。
她表示,透过参与者发问的问题,可见他们对家暴课题有一定的认识以及关注,这是令人欣慰的事,也鼓励社会大众若能对家暴行为更加醒觉,及了解能阻止家暴的做法,则能减少和遏止家暴的行为。
早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声明,各国面临家暴的案例在新冠肺炎疫情,尤其各国实施封国或管制政策期间有所增幅,该组织呼吁各国采取紧急措施,以便打击全世界激增的家暴行为。
《东方日报》日前也报道,我国在行管令期间对于家暴行为求援的热线案例有增。
管制期待在家 家暴率增加
王妤娴说,在行管制期间,家暴没有缓冲和脱离的空间,这相对容易提升发生家暴的机率。
她解释,家暴并非每分每秒地在发生,一般上在家暴事件发生后,施暴者和受害者会陷入冷静、修复、道歉和好的阶段,随著又再进入紧张期,循环相同的阶段,倘若一再重复形成习惯,受害者想要走出此循环则困难重重。
“在行管令前,施暴者或受害者并非每日24个小时都在家,双方或有工作,或可出门透气放松心情,不过在管制期间,则28天全日在同一屋檐下,令家暴没有缓冲的机会,受害者也无法出门逃离,无形中加剧家暴情况。”
她续说,行管期间,民众必会有些许的不安全感,当意识及自己有过多焦虑后,不妨透过与朋友线上聊天或做些放松心情的事情,在与家人相处时也该避免“高压争执”,避免让自己的家庭陷入在家暴风险。
施暴者制造恐慌 受害者无法逃离
王妤娴指出,在公众面对家暴课题时,会联想受害者是可以选择离开,逃离暴力魔掌,惟其实受害者并非不想离开,只是失去离开的能力。
“不管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施暴者会制造恐慌和恐惧,让受害者在恐惧中无路可走,譬如切断受害者的经济能力、砍断受害者的社交关系、不能与家人通电话,甚至禁锢在家等,让受害者与外界脱离关系。”
她续指,受害者的支持系统因此遭断裂,求助无门,因此,当人们有“其实受害者是可以离开”之说时,并没有考量受害者在这段家暴关系中失去离开的能力。
另外,她指有的受害者报警,纯粹是想终止施暴行为,并非想要施暴者被判监,但我国对于应对家暴案件的方式基于提控制度,这让一些受害者害怕失去经济支柱或孩子失去长辈而哑忍不报警。
“尽管有的报警,查案官已完成调查,但受害者却在提控前,忽然改口撤案,让警方徒劳无功,深感无奈。”
她因此希望社会勿对受害者存有误解,误以为受害者不愿离开受施暴的环境而责怪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