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全国大选,终结国阵61年的中央执政权,实现了改朝换代。在民意浪潮下,希盟113席,加上沙巴的民兴党8席及在希盟背书下胜选的独立人士,希盟至少拥有122个国席,已超过执政所需的112席,国阵只有79席、伊党则有18席。
尽管国阵兼巫统主席纳吉在10日上午表明,没有任何一党取得过半的议席,因此交由国家元首决定首相人选,加上希盟首相人选马哈迪至下午5时还无法宣誓就任,令到政局后续发展,一度备受关注。
然而,希盟在议席上优势,加上民心所向,国阵或巫统很难如过去般通过跳槽、收编、拉拢等方式,重演1994年沙巴及2009年霹雳的州政权转移的事件。因此,希盟入驻布城,是大势所趋。
在州政权方面,除了霹州、吉打及沙巴,充满不确定及变数外,其他各州局势已明朗,国阵或巫统守著玻璃市及彭亨、伊党拿下吉兰丹及登嘉楼,希盟则在槟州、雪州、森美兰、马六甲及柔佛执政。开启了大马政局的新局面。
尽管,政权替换及转移过程出现一些混乱、波折,然而整体上还是和平及顺畅的,这也反映体制虽面对著种种缺失,然而还没到失序地步,国家的机关如军警、选委会等,在关键时候,依然还能扮演应有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此次的中央政权替换,打破长期以来一党专政或独大的局面。如果十年前308大选,掀起的政治海啸,是打破城市选民及华裔对国阵的认同,走出513暴动的阴影,那十年后的第14届大选,这股反风也吹进了马来社会,瓦解了长期以来,巫统在马来人社会里无可替代的认知。
如今马来人政治势力可谓三分天下,希盟、巫统及伊党割据一方。其中希盟因有公正党、土团党及诚信党,使到其光谱最大从左到右,从中产、城市的世俗派,乡区保守的马来民族主义者,到宗教温和派皆有。巫统及伊党则只相对固守在保守的马来民族主义及宗教保守主义。
希盟的崛起,除了马哈迪、土团党及烈火莫熄运动等因素外,背后更大的原因,当然是人民不满国阵的治理,希望社会有所改变。因此,政权转移后,希盟在逐一落实大选的承诺之际,也不应忘了体制的改革,开启国家转型,避免重蹈覆辙国阵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