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任首相敦胡先翁在1981年7月16日基于健康理由退位,并由敦马哈迪接过领导国家及国阵的棒子,而敦马在次年即1982年3月宣布解散国会筹备大选,这时距离上届大选仅3年9个月,创下了最早解散国会的记录。
当时有多个因素利于国阵,最终势不可挡,拿下132个国会议席及281个州议席,比上届大选增加2国41州,。
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战役欧莫过于马华与行动党的“王者对决”。时任行动党秘书长林吉祥挑战时任马华总会长丹斯里李三春在他所列出的12个华裔选民居多的国席参选,而李三春毅然接受挑战,并选择在芙蓉国席出战,最终林吉祥以芙蓉国席是该党主席曾敏兴的选区,使到李三春最终对垒曾敏兴。
在这场党魁之战,李三春以845张多数票打败了曾敏兴,保住了马华的尊严,但此战役的废票却高达1232张,可见这场“王者之战”让选民左右为难。
李三春此举带动马华在大选的士气,同时也换来敦马的同意,让马华与民政党参选同样的州席(皆竞选8席),只要其中一个党赢得多议席就获得推荐首席部长的权利。
虽然马华在这届大选取得创党以来最辉煌的胜利,拿下24国及55州席,比上届大选增加7国11州,但在槟城州却没有取得比民政党更好的成绩,该党潜在槟城州首席部长人选林建寿也落败,民政党最终守住推荐槟城州首长的权利。
安华出战横空出世
尽管行动党在西马的多个传统堡垒区失陷,导致西马国席从15席锐减至6席位,但历史性地在砂拉越插旗立足,拿下古晋和诗巫这2国席,该党在本届大选共获9国12州席。
由于砂拉越及沙巴国阵的成员党出现党争,不少焦点战出现三角战,不少领袖退党并以独立人士出战大选,使到独立人士赢得8国1州议席,但大体仍没有影响国阵在东马的地位,国阵在沙巴的15个国席中赢得10个国席,砂拉越则在24个国席赢得19个。
对马来社会来说,70年代伊斯兰运动急先锋拿督斯里安华接受敦马哈迪之邀在大选前夕加盟巫统是一大焦点,此举虽受到部分巫统元老的微言,但安华在伊斯兰党坐镇的槟城峇东埔国席取胜,证明了本身的影响力,宣告横空出世。
在本届大选,历经内斗的伊斯兰党元气尚未完全恢复,惟成绩已比上届大选略好,此届赢得5国18州,比上届大选多赢9个州席,开始收复在东海岸的失地。
华教四君子进民政
在1982年大选前,董教总在独立大学官司失败后,提出“三结合”的概念,即结合执政党(马华和民政党)、在野党(行动党)及华团的三股力量,并以“朝里有人好办事”来一起争取和捍卫华教权益,此举使到董总当时与行动党在选举利益上出现的冲突。
尽管如此,董教总最终提出“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接受敦林苍佑的邀请,委派“华教四君子”加入民政党,以落实理念;这“四君子”分别为:拿督斯里郭洙镇、丹斯里许子根、拿督江真诚及王添庆,而最终只有许子在槟城丹绒以834票挫敌,成功进入国会。
由于“打入国阵,纠正国阵”无法主导国阵的意志,董教总在这届大选之后,逐步放弃凭政治力量扭转乾坤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