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大马华社尊称林连玉为族魂,其生平为争取公民权及捍卫华文教育的贡献令人津津乐道,但他年轻时期离开家乡下南洋后,与留守中国的妻儿互动与家书往来的事迹却鲜少人知,今日就让《东方日报》一一解开林连玉鲜少人知的故事。
林连玉在26岁离开中国福建永春县蓬壶镇西昌乡的老家后,与留守中国的妻儿分多聚少,但多年来,无论顺境或逆境,他与儿子之间的家书从未间断,教总曾经派员到永春老家采集资料,收集到逾200封家书。
处事低调的林连玉幼子林多文(82岁)一家三代人,今年在林连玉基金的邀请下,从陕西飞来吉隆坡,以准备参与来临周日(13日)举行的林连玉逝世30周年公祭,他们在参观林连玉纪念馆后,接受了《东方日报》专访,谈及他们印象中的林连玉。
现年82岁的林多文称,由于他是幼子,林连玉当年一度想要把他带到吉隆坡,但后来因老大(即林连玉的长子)染上赌博恶习,因此林连玉改变主意,将老大带到吉隆坡,而老大最初是在硕莪厂工作,后来工厂倒闭,转行当渔夫,但在1962年渔船出海打渔遇难逝世。
他说,林连玉与留守中国的老二(林连玉二儿子)和他的书信不曾间断,每个月至少有一次,内容围绕在话家常、关心近况,鲜少提及国家时事。
“我们(林连玉家人)知道他与马来亚政府打官司,我们都知道他注定要输,但他还是坚持要打,就是一股劲头,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脑袋很清楚,这个官司会输,但不得不打,最后打到英国枢密院。”
“他(林连玉)最后被剥夺公民权及取消教师资格,他知道有这个后果。个人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怎么跟政府打?但是,为了提升华文教育的影响力,没有办法,他一定要坚持下去。”
林多文在年轻时也历经种种磨难,一度靠务农的三叔儿子救济小米才完成高中学业,最终考上安徽煤炭大学获得免费教育而考得学士学位,参与3项国家骨干建设,移居至陕西。
他坦承,在林连玉遭褫夺公民权时,他刚大学毕业出来社会工作,当时的环境不好,没有能力把父亲接回中国。
“他(林连玉)在书信有说生活没有来源,华人给他捐献,同乡友好在士拉央为他集资捐建的小屋取名为‘隆情小筑’,就是感念这些好友。”
他说,由于他们多次移居,因此有些家书保存下来,有些则遗失了,因此有些资料也追查不到了。
他称,林连玉是在他3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当时的马来亚,在抗日成功后的1946年曾回到福建永春老家半年,当时他刚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因为林连玉自此就没有回家。
谈到当时的印象中,林连玉留给林多文的记忆就是多才多艺,又会号脉又会打乒乓,还会检查他们的功课。
“很多老乡来给他(林连玉)看病,他给患者号脉又开处方,我感觉很奇怪,为何这个人从国外回来以后,又给人看病又开处方,后来才知道他是在药店学过徒,对中药有一定的认识,可能也会号脉,很多老乡都来给他看病。”
他说,在当时的福建农村里,有很多像林连玉这样的经历,就是长期在外工作挣钱,然后回家生孩子,接著又离乡在外工作挣钱,接著又回乡生孩子。
他笑称,当林连玉回乡时,还受邀去当乒乓比赛的裁判,更使到他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家里摆著的奖盾就是父亲林连玉当年打乒乓所赢的,但后来他们搬走了,奖盾也不知道所踪。
在这半年内,林连玉有检查他们的工作,若发现他们写错了字就会纠正过来,而林多文对其他的互动细节已经没有太多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