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国内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看似告缓。当时,我就趁著管制放宽的机会,到适耕庄去看星空。
光线污染,或简称光害,是天文摄影爱好者最头痛的问题。倘若太多光线干扰,夜空景色如银河、流星雨、彗星,就拍不成了。然而,光害造成的问题,其实还包括人畜共通疾病。
2019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一支研究团队发表一篇关于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的研究报告,说明光害显然延长鸟类宿主的感染期。该团队把一组受病毒感染的麻雀,放在每天12小时光亮与12小时黑暗的环境下,长达3星期。另一组带病毒麻雀则是在12小时光亮和12小时模拟夜间光害程度的低光线环境。研究结果显示,光害组别呈现较长的感染期日数,疫情爆发几率也增加41%。
两年后,该大学另一篇研究报告揭露,在黎明和黄昏时段活跃的病毒媒介,如蚊虫,会因人造光源而在夜间更频密觅食。换言之,这使鸟类在夜间更频受蚊虫叮咬,从而增加病毒的传播机会。
西尼罗河病毒在人类造成的病例,或称西尼罗河热(West Nile Fever),对1990年代之前的美国社会而言,是外国发生的事。这种病毒传播媒介是蚊虫,以特定鸟类为宿主。城市开发和毁林活动,使得美国境内鸟类物种多样性大跌。剩下相对常见的鸟类,偏偏是以具备尼罗河病毒宿主条件的物种居多。1999年8月,美国纽约市发生第一宗西尼罗河病毒案例,其后扩散至其他州。
如果说糖尿病是“富贵病”,西尼罗河热应该可说是美国社会的“发展病”。
西尼罗河疫情的前因后果,若是放在马来西亚做参考,其实相当吓人。我们国内毁林活动猖獗,而且多数是合法。我们谈星空,多数是关于如何结伴到某个打卡景点去拍银河照片,通常不会提及那遮蔽星空的光害如何为我们的健康增加负担。
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的普及化,加上“亮光等于加强治安”的印象,使官民更不顾后果的泛滥使用。发生霾害的时候,人们会在意当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否和肉眼可见的天色相称。但,在光污课题上,大街小巷到处LED强光照射的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从未引发什么警钟。
发展夜空旅游业?
无论是夜空光污程度,还是森林物种多样程度,这两个领域都没有一套让外行人看得懂的衡量标准,使得人们即使想要关注也不知道该如何衡量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人畜共通病,早前的研究也揭露,夜间光污抑制人体的褪黑素(melatonin)分泌,从而增加乳癌风险。这无疑对夜间上班族而言是坏消息。如今工商社会趋向全天运作,无论是工厂、电信支援、公共服务、媒体等等,越来越多人是无法拒绝在夜间开工,尤其是低收入群。光污问题的恶化已经形同昔日工业革命时期的空污情况。
适耕庄,是一个在普通住宅区都可以看见银河甚至流星雨的地方。晚上八时,我在稻田拍摄的夜空,不但有银河,也有三道英仙座流星雨的轨迹。这种情景,在其他城镇是奢望。可惜的是,这特色似乎从未成为当地景点。我想,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美景”的要求和印象太过公式化。
游客到适耕庄打卡,除了稻田,通常会到热浪海滩看日落。然而,对于看夜空景色这一回事的常识,通常是深受电影或电视剧画面影响。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他曾经见过人潮一窝蜂涌到海边开车灯期待看流星雨,结果当然是扫兴而归。这是全然情有可原。
一方面,许多人以为只要锁定天空特定方位就可以像电影或动漫那样看见美丽的流星。但,要看流星雨,若不想隔天腰酸背痛,其实需要一个可以躺卧观看星空的环境。这除了讲求天气、空污光污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地治安。一旦万事俱备,即使是厚云密布,也有可能看见火球划过夜空映照云层的景象,就如新海诚动画《你的名字》的剧情那样。
夜空旅游业,就如生态旅游业,可以制造就业机会,也可以让大众更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从而学习珍惜和参与保护。山林旅游,需要向导保护游客安全,夜空旅游更是如此。
生态旅游向导可让游客学习放下速游动物园的心态,顺其自然的观看和聆听山林景象及声音。夜空旅游可让人们放下对人造光源的依赖,让肉眼再次适应星空的光亮,观看云朵的瞬间变化,甚至聆听导游述说古老的夜空传说和神话。如此推广常识和体验,人们对毁林和光污问题,就不再等闲视之。
夜空,能否成为适耕庄的财富,以及国内公共卫生的防线?希望各领域专才,愿意集思广益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