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加速了电商和电子支付的普及化,国家银行近期也公布了电子银行执照得主。电子经济具有先驱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的特性,也会引发数码落差(digital divide)伦理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出发,即趋势、现状和引发伦理的问题,并聚焦于电子支付。
马来西亚对于电子支付的倡导源自于国家银行2011至2020年的金融大蓝图,10年的加速推动电子支付的蓝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13至2015年注重以电子银行转账(online banking transfer,如instant transfer,Interbank GIRO) 取代使用纸本的支票,政策诱因设计如对支票增设处理费、初期设立电子银行转账处理费的最高上限(目前为免费);
第二阶段于2015至2018年著重以扣账卡(debit card) 取代现金,政策诱因设计包括:对扣账卡设置晶片和密码、对处理费实行价格上限、设立市场发展基金(Market Development Fund)以扩展POS付款机(处理扣账卡和信用卡的机器)的网络;
第三阶段于2018至2020年著重于手机付款取代现金与支票,政策诱因设计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电子支付公司(如Boost)建立共享基础设施以方便处理转账、设立共同QR(DuitNow)优化支付方式。2022至2026年的金融大蓝图也显示将加速电子转型,包括推广电子支付、电商、设立电子身份、探讨电子货币的可能性。
电子支付方便与安全
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电子支付的选择非常多,从扣账卡或信用卡(paywave或者密码)、电子转账、电子钱包支付等等。论方便性,只要商家拥有POS付款机和250令吉以下的账单,就可以使用扣账卡或信用卡的paywave功能(一触即付款);各银行之间转账服务(Instant Transfer)也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续费、且转账是即时的;电子转账也拥有JomPay功能方便支付各种款项如电费、水费等等;目前也拥有DuitNow功能方便银行和非银行电子支付公司的转账、输入手机号便可以轻易转账、通过共同的QR Code使用任何电子支付方式便可以轻易支付。
任何的转账都需要接受TAC(转账核准密码)、应用程序自动产生的密码、在应用程序所设定的密码等等,有些支付还需要双重验证(two-factors authentication)。只要消费者对“网络钓鱼”(phishing)有所醒觉,提防假网站、非正当付款方式、不把TAC或者密码告诉他人、不下载可疑软件等等,电子支付是非常安全的。
在一些涉及大数额交易的平台公司如租房平台、电商平台等等也通过各种检测提防账户被骇客盗刷。消费者也可设立双重验证以增加在绑定付款方式的平台个人账户安全性。
新冠疫情的发生让有些商家拒绝接受现金,加上电子支付普及化,商家也支付了付款机器的相关费用。就连供应方面也使用电子支付的情况下,无现金支付可能成为新常态。对于拒绝使用电子支付的群体,尤其是年长者或者由年长者经营的企业可能因商家拒绝现金支付造成无法光顾某商店,企业则可能流失更多顾客群。
无证件、非法移工、以及露宿(homeless)群体,因无法通过用户注册的身份验证程序而被排挤。笔者希望将来的电子银行也能把这些被忽略(underserved)群体纳入系统,没人因“科技鸿沟”而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