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作为个人信息的载体和即时发布平台,部落格、面子书和推特等社交平台曾经直接和间接促成了许多国家公民意识的抬头,如2010年代初期风起云涌的阿拉伯之春以及占领华尔街运动,可是在几年后社交媒体却逐渐反其道而行,成为了网络同温层抱团取暖的避风港?
伊朗部落客教父侯赛因·德拉赫尚(Hossein Derakhshan)在2015年发表于英国《卫报》的评论文章 《面子书、Instagram与推特正在残弑网际网络》(Iran's blogfather: Facebook, Instagram and Twitter are killing the web)曾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面子书和各种现下流行的手机社交应用程式(Apps)通过用户个性化登录数据,预判用户的信息浏览偏好,帮个体用户自动筛选他们容易产生共鸣的信息流(newsfeed)。
这种把大量用户“锁死”在单一平台坐井观天的网络生态,被伊朗部落客教父形容为网际网络“电视化”。
这有别于互联网草创初期,人们以网页和网站的内向和外向链接(inward hyperlink and outward hyperlink)来鉴别网站的受落程度,让资讯受众通过点击网页链接(hyperlink)来探索其他网页刊载的未知信息,从而带来了网络用户接触不同观点的开放性。
相反的,面子书、推特、Instagram以及其他手机社交应用程式却呈现了下列通病:
一)封闭:出于垄断商业利益的考量,产品应用界面设计尝试延长用户流连单一平台的时间,不鼓励用户与其他平台的网络社群互动。这与互联网创始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所推崇的网络开放生态大相迳庭。
二)过分推崇图像和视频:相对于传统网页(如部落格)以文字叙述事例,网络用户以文字理据来佐证或否决其他论者看法的周全辩论;图像和视频只倾向诱发个体用户的直观感受,容易导致情绪性反应和片面思考结论。
去文字化信息传播
随著短视频制作和观看平台抖音(TikTok)在2021年中后期开始取代面子书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并超越谷歌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站,资讯受众群接收和散布信息的主流方式或将会更进一步“视频化”,以刻意诙谐或夸张的短视频拍摄手法来吸睛。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在2015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年龄或性别,人们的持续专注力已经从2000年时的平均12秒降至2015年时的平均8秒。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人类大脑处理视觉比文字快60000倍,以及视觉辅助可以提高人类的学习效率多达400%。这些趋势似乎都在指向以视频和图像来捕抓人类极其短暂和稀缺专注力的去文字化信息传播方式。
我们发布、接收、回复与转发信息的模式,一直随著科技的发展以及通讯产品的创新变得越来越便捷和有趣。可是我们是否曾经察觉,我们的思维、发言与表态,也随著便捷日趋零散、单一、武断和片面化?
我想,是时候让我们认真省思各种社交媒体现象,如网红效应、贴图和语录效应,还有短视频效应对人类心智的具体影响了。如果群众的价值判断与好恶可以因为在看了网红直播的渲染言论、隽永的语录贴图和抖音式的短视后频顷刻间改变,那么大多数资讯受众可能没有一套严谨的思维架构,随时准备跟随群众的风向指标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