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海啸倘若成型,将使马来西亚政治冲刷出突破性的新版图,相信已是绝大多数选民所承认的事实。根据本届大选所使用的选民册(2017年第4季版本),马来选民约为767万人或占了马来半岛总选民数的60.91%。在半岛11个州与两个联邦直辖区的165个国会议席中,马来选民百分比超过60%的议席为102席或61.82%。在选区疆界变动前,该数目为95席。也就是说,本次的选区重划使得马来选民选举结果的影响力有所增加。
根据默迪卡民调中心在4月份所进行的民调显示,马来半岛的马来选民对国阵的支持率约为52.5%,即从2013年大选结果的60.4%下降接近八个百分比。华裔选民与马来选民政治偏好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政党偏好从北马到南马的差别仅小于百分之十,因此可谓高度一致。然而,国阵在2013年大选时,于马来选民高达九成五的吉兰丹州的马来支持率仅为45%。到了位处半岛最南端的柔佛州,支持率则可超过八成。
马来选民偏好复杂
这也是为何在2013年由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与伊斯兰党所组成的民联可在雪兰莪州取得超过2/3的州议席,但是在选民结构相似的柔佛州,却只能攻下56个州议席的18席。当中的原因在于,国阵/巫统在两个州的马来选民支持率相差了至少20个百分比。重点在于,马来选民的政治偏好相对复杂,其会因为所处州属的政治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影响。另外,巫统在各州领导人的政治魅力(political charisma)也将带来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马来政治并非铁板一块,因此若要讨论马来海啸是否成型,若单从全国性的数字来看,实际上并不精确。这是因为若将该支持率细分至马来半岛的11个州,将会发现当中大有不同。以柔佛州为例,国阵/巫统的马来选民支持率从2013年的81.8%大幅滑落20.9%至60.9%。若来到希望联盟执政的雪兰莪州,国阵的支持率也从58.5%下降至41.3%。
丹登国阵支持率上升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发现,这两个州的下跌幅度实际上大于国阵在马来半岛的总下跌比例。对此,这个趋势相信已经可以对坊间热议的马来海啸是否成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然而,并非每个州的马来选民都往相同的方向前进。国阵在伊党影响力甚大的吉兰丹和登嘉楼州支持率,便呈现了上升的趋势。伊党灵魂人物聂阿兹在2014年的辞世、伊党差劲的执政表现、联邦政府在该州大打的发展牌,使得国阵认为这是自1990年来其最有机会赢回吉兰丹州政权的一次选举。
至于上一届几乎攻下登嘉楼州政权的伊党,因为在巫统派系分裂的情况下,方在2013年大选赢得32个州议席的14席。由于巫统派系之间的纷争一定程度上已被摆平,加上伊党与巫统因为近年走的太近,已使得该州选民已经无法在两党的论述上找到一个区别点(differentiation)。在这个情况下,作为现任者的巫统将取得优势(incumbent advantage),相信在该州将取得大胜。
另一个希望联盟支持者非常不愿意面对的残酷之事实为,伊党的马来选民支持度与上一届大选相比,虽然呈现滑落的趋势,但是该党仍旧在若干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股影响力,虽然不可能如同诸多伊党领袖所言,可以成就该党赢得40个国会议席,并在选后成为国阵与希望联盟必须极力争取的“造王者”,但是其破坏力却不容小觑。在2013年大选,国阵在马来半岛以少于5%优势赢得的边缘议席便有大约31席。伊斯兰党只要取得少数的选票,就可以在这些边缘议席发挥重大的破坏力。
希盟须掌握2优势
不过,另一股马来选民的“躁动”似乎也已经浮现。这股躁动便是来自伊党的支持者。提名日后的11天竞选期所引发的政治效应,
比起国会解散后至提名日前的时段更为激烈。从希望联盟在吉打与柔佛州(甚至是半岛西岸的其他州属)所营造的政治气势来看,相信可说服部份原伊党支持者将选票集中至希望联盟手中。
最后,从民调的数字来看,国阵的马来选民支持率呈现下滑趋势,相信已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接下来,希望联盟必须掌握两大优势,即把绝大多数从国阵阵营出走的马来游离选民囊括手中,并加大全国各地的造势,同时说服潜在伊党支持者,这个由马哈迪所领导的团体是唯一一个可以取代国阵治理马来西亚的联盟,已成型的马来海啸方可带来足以淹没国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