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仍然会不时听到教师过度体罚学生的问题,根据报道最近吉隆坡一所华小四年级学生因为没做功课被老师鞭打后发脾气,结果被老师掌掴10巴掌导致脸颊红肿并带有血丝,这样的“伤害”家长难以接受。
体罚的目的本来就是要通过对个人肉体的疼痛来“制止”不当的行为或“警告“不得重犯”,但过度的体罚往往适得其反,不但无法纠正孩子的行为,甚至会加剧孩子不良的行为,这就和教师体罚学生的原意背道而驰。
体罚的“是”与“非”,争论已久。大多老师总认为对学生不用鞭子无法维持学生的纪律,也无法有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学生是否交作业或举止过激,涉及多方面的家庭与个人因素,其行为是“经常”还是“个别”的情况,教师在行体罚时是否能掌握完整的讯息至关重要,如果不清缘由,把“先说理”与“后责罚”的顺序颠倒,这样体罚的标准就失去了道德的基础,无法令学生信服,是武断的,也可能是情绪的。
超过一百个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瑞典、韩国及日本等国不得不明文立法禁止校园内的体罚,就是担忧体罚的“错用”与”滥用”。
教师体罚学生,有时由于情绪失控,以至于无法掌握行使体罚的要领,对于上述老师掌掴学生的方式就极具争议,对学生心里及将来的成长恐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每年4月30日的“国际不打小孩日”(亦称无巴掌日International Spank Out Day)于1998年由美国一个反体罚组织发起,就是希望倡导儿童人权,正面管教方法,至今有超过百个国家的民间参与。
体罚影响孩子未来
有些孩子天生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俗称“儿童多动症”ADHD),他们本身的行为不受大脑控制,注意力无法集中,行为有时违反常理,正常是必须通过医疗的手段来治疗,教师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以为鞭打就能改善,因为“误判”,事实上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在“不打不成器”及“天下无不是的孩子”之间,老师与家长常常产生矛盾,“鞭”与“不鞭”成为心里无法摆脱的纠结。
加拿大学者曾就体罚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
有学者甚至认为孩子长大后的暴力行为与小时候受到的体罚息息相关,“该不该体罚”成了当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