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半岛很早就有华人移民,较早即有华文书写记录。今所见最早华文文章是散体碑记,作于明代末年,保存在马六甲青云亭中。最早的骈文作于清道光25年(1846),此后陆续出现多篇。五四以后,中国文坛白话文渐成主流,而在马来半岛仍继续有人用古文或骈文写作,这里聊举三则如下:
一,佚名氏《人镜社成立有期》(1919)。此文开头有散体文说明:“闻本埠热心社会诸君子,拟办一白话剧社,改良风俗。组织经有月,上月中旬已蒙居留政府批准。查其办法,乃藉粉末登场,现身说法,开通民智,匡助公益为宗旨。本埠殷商张郁材、叶隆兴、朱嘉炳、辛百卉诸先生亦在赞成之列,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亦愿报效物品。不日开成立大会,刊发宣言,布告侨众。玆探录其旨趣如下,以供先睹。此后又多一辅助教育工具,不禁馨香鼎祝也。”
下面一大段是骈体文:“盖闻隋宗鼎盛,陈百剧以示威;武林古风,假俳优而布化。诚以与古为徒,感人尤速;因人作镜,借鉴可观。所以剧社滥觞于周秦之间,而盛行于宋元之会也。特是荒诞相仍,多原神怪;郑卫萎靡,每诲盗淫。至观之者目为伤风,而为之者等于皂侩。以兴感迁善之资,蒙虚野滑稽之诮。贻讥大雅,无裨人心,世道殷忧,达人深叹也。同人等抱通俗教育之旨归,以改良剧本为职责,爰合侨胞,成玆剧社,注册承蒙邀准,地点亦颇适中。
人镜社至今犹在
白话为倡,老妪亦知解意;黄魂唤醒,戏剧方显功能。本欧美之成规,作社会之宝筏。潜移默化,唯知剧本改良;移俗易风,务纳国民正轨。研求游艺,意同说法现身;重整正声,拟比晨钟暮鼓。敢宣其志,谅荷赞成。惟玆事体大,颇费经营,成效未彰,端求众助。所望侨胞父老,志士仁人,救世有心,忧时无我。频加惠教,俾利进行。庶几金言一诺,警求世界大千;木铎数声,托彼优孟衣冠。文明输灌,鄙陋斯除。其有表同情于本社者乎?予跂望之,盍兴乎来。特缀宣言,俾明旨趣。”(注:吉隆坡《益群报》1919年4月12日第六版《本地风光》)
人镜社全名是“人镜慈善白话剧社”,由粤籍人士游山泉、张寿南等发起,1920年正式成立于吉隆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颇盛,至今该社犹在,但活动较少。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代人镜剧社发表宣言,公布宗旨,募集赞助。剧社目的是以通俗白话的戏剧,对社会进行辅助教育,研求艺术,重整正声,潜移默化,以期移风易俗,改良社会。与当时中国正在兴起的话剧运动是遥相呼应的。
在新马戏剧史上是一件大事。文章绝大部分是整齐的对句,典故较少。“隋宗”指隋炀帝,曾陈列百戏(杂技、魔术之类)以宴请各国使节。“武林古风”,指南宋周密著《武林旧事》所描写的杭州戏剧、杂技演出情况。
侨居华裔出钱出力
“郑卫靡靡”,指《诗经》中《郑风》《卫风》所记情歌,古人认为是“靡靡之音”,即淫佚的音乐。“皂侩”,指皂隶、市侩,地位低下之人。“木铎”,古代木制响器,用以警众,宣传教化。“优孟衣冠”,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指杂技和戏剧表演者。以上皆为熟典,明白易懂。
二为,管震民《槟榔屿华侨抗战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文》(1947)。抗日战争期间,南洋华侨有成千上万的人,或奔赴前线直接参战,或到后方担任机工,牺牲罹难者难计其数。抗战胜利后,马来半岛华侨在槟城升旗山下建立一座高达数丈的雄伟纪念碑,碑面刻的碑文由管震民撰写。全文如下:
“慨自滔天祸水,起于卢沟;刮地腥风,播及槟屿。凡是侨居华族,莫不恨切倭奴,出力出钱,各尽救亡之天职;无老无少,咸怀抗战之决心。是以募招机工,大收骊驾辇车之利;技参军运,竟树辇刍挽粟之功。矢石临头,都无畏惧。而疆场殉职,宜慰忠魂也。迨日寇偷渡重洋,首沦孤岛。先布肃清之令,更颁炮烙之刑。公冶被诬,同羁缧绁;嬴秦肆虐,重演焚炕。暴骨露尸,神号鬼哭。虽扬州十日,无此奇冤;嘉定三屠,逊兹浩劫也。
所幸两声原子,三岛为夷;八载深仇,一朝暂雪。第飞扬白旆,虽远竖于东瀛;而闪烁青磷,尚游离于南郭。屿过岘首,空怀坠泪之碑;鹤化辽东,未见表忠之碣。言念及此,情何以堪?槟屿赈会,早经议决,亟思掩盖,借安英灵。奈经处处搜寻,始得一丘之萃。兹者卜地旗山之麓,建立丰阡招魂。槟海之滨,来归华表。漫说泽枯有主,定教埋玉无忧。庶几取义成仁,亘于秋而不朽;英灵浩气,历万古而常昭。”(注:傅吾康、陈铁凡合编《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三册,马来亚大学1982年出版。)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