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组成,往往是从市民聚集开始而组成的。
当迈向经济发展时,显赫的高楼大厦加强了城市化的象征,在钢骨水泥的丛林中开拓无论大小的绿色空间或是“绿肺”,步行道或脚踏车道,都成为城市规划界的一种时尚。
以上的建议对于任何城市都没有害处,而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设施。然而,世上仅有少数的城市真正的落实上述的绿色空间措施。
虽然一些保守政客、决策者及策划人并没有否认绿色空间的实际性,但却仅把建设绿色空间挂在嘴边而已。对于那些光说不做者,他们依然继续耍嘴皮高谈梦想。因为这些决策者的思维普遍上都是在想,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寻求最大的财政收入。
怡保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但把怡保市城市规划的问题怪罪于地方政府是不公平的,因为地方政府只有维持城市美观和整洁的权力而已。而州政府却掌握了所有权力,他们的新自由主义下的供给派经济学,无疑是在无限扩大基本设施和交易量以提升生产率,但这完全忽略了对社会的影响。这种白象计划只能为让少许人致富,却无法造福大众,甚至造成众人的不便。
此外,比起透过重新活化被忽略的城市地带,以让城市集中化发展,政府其实更愿意以开办新的商业发展关联公司的方式,来与私人界竞争,打造新的城市。
举个例子,怡保的阿曼加也,是霹雳州政府的“卫星城士”(都市向郊区扩张的现象),使之成为霹雳州的“布城”。这是他们的典型的发展方式,把一个原本具备了空间与经济供求的地理空间,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而违背了社会空间或地缘经济的成长的概念。
充当绿色空间
事实上,在怡保区范围内有很多地区祈求著复兴,比如旧街场、孟家兰、青山、城市转型中心一带、怡保花园东区、利华花园等等。这些地方具备东南亚城市特征,三至四层楼的店屋,底层进行著零售或服务业,楼上是办公室或居家空间。这种建筑物不只适合培育新兴企业,也适合用于重新激发“经济新陈代谢”,重新活化停止成长、又渴望著经济复苏的城市区域。
怡保市的空地都有共同的特征,如废弃、残破或杂草丛生的民居或商业地段,特别是许多新村里的空置地段,都已经变成了一个微型的动植物生态环境,里面隐藏著黑斑蚊、巨蜥,甚至是蛇!
这些民居或商业地段地主们尽管接收到了传票和指令要求保养自己的地段,有些地主却假装不知情或断然拒绝进行保养工作。为了防止地段杂草丛生,危害公众,对于那些一直不把传票或指令当成一回事的地主们,惩罚的方法,不应限于罚款,而应由政府扣压土地,迫业主就范。
我曾经在州议会内与外,大胆的建议授权地方政府扣压土地一段时间,惩罚所有相关各造。而且,地方政府有权清理废置的土地,并让它成为休闲或城市农耕活动的绿色空间。这一来,不但清理了碍眼的空置土地,也让市民有更多的休闲空间。
城市里的各种巷弄都是被忽视和遗忘的空间。虽然在近几年内,怡保市区内的后巷萌发壁画文化,这些活动对地方社区的影响只是表面的,只有少许的社区经济效应、品牌价值和观光效应。
许多商业区的狭窄后巷,有待当地的企业家和产业主开发。在国外,比如台湾、美国、日本等,市民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后巷或侧巷,开设周末摊位、咖啡站或小吃摊等等。旧街场的苏丹尤索夫路及贝尔菲路之间的后巷,也是一个充分利用废弃后巷的正面例子。
马来西亚还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公共区域商业活动。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全国数以百计的夜市。因此,绝对没有理由让后巷或侧巷继续空置,但也勿忘被遗忘的建筑物和空地。
或许,是时候探讨如何善用资源,活化城市废墟,让它们恢复生气与活力,这不但造福市民,也使土地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