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经常都在既有的几个层面探讨,然后就所看到的东西来下结论。例如我们研究福建人,总习惯透过福建会馆、福建义山、福建人的庙宇、福建人的企业、福建人办的学校,以及福建人的作家等“标竿”来进行福建人的论述。
事实上,民间不参与这些社会建设的的福建籍老百姓才是整个社群的主体。这些福建人代表了福建社群的大多数,才是研究的价值所在。只是,要深入研究这些福建人,必须走入社群,进行一段时间的田野调查,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与心血进行观察与记录。
但在讲求KPI(关键表现指数)的年代,大多数学者都不干这种事。反而喜欢带著一队人马做定点“考察”,最后把点当面,写出洋洋洒洒的旷世钜著。
学界歪风不止,华教界也不例外。华社在讨论华教时,总以为董教总对华教的贡献至高无上,继而夸大华教领导人的功绩。于是乎,渐渐的让一些华教领袖变得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头尾的华教信徒更将他们奉为华教至尊。华教变成是一种精神大于理据的社会运动,在权力斗争中,失去了理性。
事实上,华教发展道路,有无数的小老百姓参与其中。独中在国家教育政策下一度被边缘化,许多独中差点关门大吉。在独中最困难的时期,最落力支持独中者是小贩和农工。属于草根社会这一群体,不仅把子女送入独中,让独中有生员而得以开办下去,还持续性的协助募集和捐献独中的运作经费。
华小建校添购硬体设施,地方华社的家长出钱出力更不在话下。这些华社的中下阶层才是捍卫华教最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华教发展的功绩长时间已被一些人所剽窃。最近两年发生的董总纷争,其实是华教被绑架的结果所致。如果华社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那容得一堆烂人在那里胡言乱语?
现有两派华教人士均声称他们所为是在爱董总。却又不顾董总可能因双方在僵持不下而被社团注册局吊销。不禁让我想起,包青天在审两妇女谁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的案子。亲生母亲因爱自己的孩子而不忍心孩子受到伤害。要将孩子据为己有者则会显露害怕得不到的那种野心。
当权派和挑战派,谁才是爱董总、爱华教者?大家都已经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