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香港反国民教育科事件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焦点之一。9月7日,香港立法会选举的前夕,约12万港民包围政府总部,要求香港政府撤回规定所有中小学3年内必须实施的国民教育科。

在万众期待下,香港特首梁振英8日做出重大让步,宣布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开办国民教育及如何实施,同时还取消3年后必须实施的期限。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2003年港府,因50万港人上街示威而搁置涉嫌限制言论自由的基本法23条立法后,再次受大规模影响而撤回争议施政。当然,梁振英的决定也马上引起大批回响,许多民众坚持抗议,因为目前的结论不但没完全撤回国民教育科,政府还有可能将用更隐密的手法逼学校实施。

其实这场人民与政府(香港?北京?)的抗争已长达一年多,并随著今夏的尾声,在开学之际引发前所未有的爆发,划下整个反国育运动的高峰。从国际学者的联署到大学生的集体罢课;穿黑衣的“反洗脑”示威到至今仍选择绝食的民众,这一系列的抗议中,唯建立于2011年的“学民思潮”(Scholarism)学生组织,凝聚了最壮观的学生义工人气。面对这一波波的激昂民意,政府先在8月22日成立“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并邀请了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加入该委员会。

然而学民思潮早已申明拒绝参加并要求政府解散该委员会,撤回国民教育科。一群精神科医师在香港立法会选举的前两天,也发行了一篇反国民教育科联署信,当中一样明确地提出该委员会瓦解的必要性。

港民的不满随著时间累积,但这中间最受争议的导火线,莫过于今年3月由香港教育局资助、国民教育服务中心出版的《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手册的部分内容被指出与港民认知差异太大,因此被批评为洗脑教育,甚至破坏未来主人翁的独立思考及自主能力。

抗议的对象是谁?

笔者认为,这些对手册及国育科的自由主义论述及批判,只是表面的声音,其中隐藏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形态,牵扯到谢伟杰博士两个星期前在〈想像的过去〉文章中,所提到的国族主义及人们对政治共同体的期望及想像。从历史的角度看来,香港这个地方所提供的文化政治想像空间,更是涵盖了层层及种种的“后殖民”成分。

香港市民在这一系列的反国民教育运动里,发泄的对象其实比我们想像的模糊。这场人民与政府的斗争,双方的定义都有待加强。港民抗议的对象,到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京政府?

这种区分有何意义?对谁有帮助?象征著哪种意识型态的延伸?这些疑问都环绕在这一年多来港民示威里,所谓“政府”的模糊区分。再来把焦点带到“人民”上,也许对大部分的人而言,在这次反国民教育科事件里,“人民”指的无庸置疑就是香港公民。但笔者想企图引用跟台湾的对照,重新扩充该定义的可能性。

港台的“后殖民”共鸣

在〈想像的过去〉文章中,谢博士提到自己的背景,因为生于英制香港,他的成长过程经历了1997年的“回归”,见证香港从一片殖民地转变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些让谢博士在分析香港人在大中华文化里的自我身份认同时,格外的敏锐,并对当下港人想像过去的典范有所焦虑。

有趣的是,这种心态,对于出身在台湾的笔者,引起了独特的共鸣。21世纪的开端也是台湾历史上重要的转捩点。2000年台湾脱离国民党政府的体制,正式在全球华人的眼中,迈出民主的一大步,为自己的国家创下新的历史一页。当然,这样的转变,不但没有解决长期以来的国民身份认知问题,反而制造出更多的二元立场。台湾人还是不是中华民国公民?台湾人追求独立还是统一?要蓝或绿的政权?类似这种双党派政治结构(bi-party system),已是众多政治学家对美国社会所专注的问题。或许正因如此,我们还可以再问,在备受中西日3种文化影响的历史脉络里,台湾到底偏美或靠中?

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可以套回在香港的例子上。或许香港在97的边际可以被考虑为回归给中华民国政府,但当时及后来的讨论(不管是法律形式上的争著或是饭后茶余的谈话),大部分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打转。这显示了香港的“后殖民”特征,不只融合了大英帝国的过去(如同台湾的后殖民现代性为日本帝国史的反响),并还隐约透漏著新中国帝国主义的足迹,仿佛跟随中国西北边长期以来历史、政治及文化争议的脚步。回顾近期港民对国民教育科的抗议,跟政府所斗争的“人民”,代表的主体对象一样模糊,是香港人,台湾人,还是全球各地在9月7日当天穿上黑色衣服的华人?难怪笔者的台湾友人,一个比一个更关注这次香港国民教育科事件。

这种当今横跨中国边缘地区的历史性呼应,正意味著笔者所称的“华语语系文化政治”,英文翻译为Sinophone cultural politics。这是延伸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史书美,在她的著作《Visuality and Identity: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中,所提出的华语语系(Sinophone)概念。运用在文学上,华语语系文学包含了,通常不被归类为传统中国文学的马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在地作品。作为一个分析框架或思维模式,华语语系文化政治让香港跟台湾的种种比较,跳脱传统汉学的视野。也许这些角落所面临的国民身份等问题,挑战或认同的对象都跟中国大陆脱离不了关系,但华语语系的跨国主义特征,提供一个空前的想像平台,在一种横跨亚洲的政治共同体规模下,重新定义中国中心以外或边缘地带的“异中国”(或“非汉文”)华语语系文化层次。

这些新的可能性环绕在语言上面的限制,留给下一次深入讨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示意图

航空公司示警99.9%旅客 买行李箱少选3种颜色!

阅读全文

小甜甜深夜开直播 “演艺工作全没了”

阅读全文

从4.2745狂奔至4.2045    令吉兑美元上演惊天大逆转!

阅读全文
东西大道通车至今已42年,被誉为大马最美丽路线之一,然而,其背后却有一段血泪史。(档案照)

大马最美丽路线之一 东西大道有段血泪史

阅读全文

大马维和部队执勤返程途中 突遭数十名黎巴嫩平民袭击 【东方头条】2024-9-20

阅读全文

女贼假试真偷金链 拔腿就跑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课堂上的欢笑声

名家

第一年教数学,新手上路,教的是后段班。后段班学生多半不喜欢数学,有些更是相当排斥,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老师为人越是温和或...

阅读全文

教育大蓝图的思维解离

名家

坦露自身错误是认错的起步,好的开始。认错之后又重犯旧错,则可能是假装认错,文过饰非,或是思维解离,性格分裂。《2013-...

阅读全文

了解钓鱼台纷争来龙去脉

名家

有一个男人,名叫阿强。他和太太阿美离了婚,后者改嫁了。阿强到处告诉人:“阿美自古以来就是我的老婆。”你觉得他说的话有理吗...

阅读全文

孙和声:从一场《族群关系》演讲谈起

名家

9月9日,巴生老友会请到陈美萍博士来主讲《大马的族群关系》。何以要用族群(Ethnic Group)而非一般所讲的种族(...

阅读全文

两岸猿声啼不住—东海岸一日行感想

名家

914清晨,我独个儿驾著老奔驰启程东海岸;匆匆一日往返家乡有两个目的;一,和二哥春旺在关丹和舅舅们会面,安排外婆庆100...

阅读全文

谢诗坚:缅怀客家首长王保尼

名家

当马来西亚客联会于2006年在槟州客属公会的3楼设立“客家文物馆”后,我就期望能不断地充实史料,使之更能反映出客家先贤的...

阅读全文

预备班课程应纳入小学

名家

几乎跟国家历史一样悠久的中学预备班,即将在《教育大蓝图》之下正式被废除,终于走入了历史。虽然,民间对此政策的反应是赞多过...

阅读全文

杨善勇:陈群川重写控官记录?

名家

那些年,陈群川的成名,陈群川的发迹,陈群川的王国,都是一则则不朽的神话。大报的内页,小报的封面、财经的报道,杂志的特写,...

阅读全文

916不简单

名家

大马日不比国庆日热闹,但毕竟乃是308选后考量,民联公正党实权领袖安华于308后所抛出的916重弹虽没引爆,却也说明了东...

阅读全文

别说网路,他们连路都没有!

名家

当我们在吉隆坡冷气咖啡厅里享用一杯十多令吉的香醇卡布吉诺,是否想像得到我们的一些同胞连自来水都不可得?当我们的小孩在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