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第9届东南亚华文教育研讨会有感
上个月有幸出席第9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此研讨会是东盟10国两年一届的盛会。不知是宣传不足或是其他原因,出席研讨会的人数比举办当局所预期人数少了一大半。除了各国的代表、热爱华教,为华教默默付出的大学、中学和小学的老师之外,难见年轻学生或学者出席。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让人担忧。
出席研讨会除了让我打开眼界,了解东南亚其他9个国家华文教育体系之运作以外,也得到许多的思想冲击,更甚的是对于马来西亚华教的反思。
回想在大学时期曾负责筹备全辩其中一道辩题–“我国华教的兴衰取决/不取决于华社”。主辩稿的开篇铺陈写的大概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是东南亚多个国家当中最为完善的华教体统。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民办学院都有健全和成熟发展。”奈何,当时年幼,只是机械化地念出这些字句,无法咀嚼出这些句子背后所隐藏的丝丝感动和感慨。
庆幸的是,也因为担任此辩题的陪练员,培养了我对华教说不出的情意结和执著,奠定了我学士和硕士研究朝著华教走去。即使有了研究的方向,以前写的每字每句,仍是悬挂在脑海里熟背的字眼。
终于,这三天,这些字化成了精灵,轻声地告诉我,我们能享有如此成熟与完善的华教教育体系,正因华教先贤们生前努力奋斗,贡献与牺牲所结成的硕果。我们正在慢慢一点一点嚼完一颗一颗的硕果。
看看马来西亚的华教,虽然所处环境不如缅甸或泰国严峻,然而从独立至今仍难见突破性的发展。有学者在论文里写道,“从1987年的‘茅草行动’、1997年新纪元学院的成功申办,以及2012年的‘325抗议大会’看来,华社对于华教意识明显已慢慢的走下坡。早期的华社为华教的付出热诚可以奋不顾身地奉献,但现在的华社明显地缺乏了早期的奉献精神。”此论调确实有著忧患意识。今时今日,是我们不再关心华教吗?还是所有的心声和期望已经付诸流水?
华社只能依靠董教总秉持著“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的理念,代表华社向政府抗议。就如杨善勇前辈所言,“我们的诉求还不够多吗?”一系列的救亡运动只停留在喉咙里的呐喊,字面上的美丽铺排。呐喊后,挥洒热汗后,一切的诉求随著冲凉的肥皂水流入排水管里,我们也欣赏了一场免费精彩的肥皂剧,剧名为,《我好像被人挥了一拳》。
华教的救亡运动靠的不是嘴里生花,说著动听的捍卫啊、团结啊、协商啊便能成事的。华教运动从全民性走到只由几个领导机构在带领。从前,华社各个阶层深知自己有能力贡献于华教的发展。
1920年,华侨庄希泉、余佩皋等人为了反对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团结了当时犹如一盘散沙的工商文教界人士一起向英殖民政府抗议,要求取消不公法令。华侨船工免费接载抗议代表、侨民捐钱捐物资助抗议运动。50和60年代的华教运动更是一波比一波激烈,如火炬运动、独中复兴运动。全民参与的救亡运动不胜枚举,故不一一胪列。
表面上,我们以为诉求啊,抗议啊,美好的抗争路途已经铺开了,结果呢?我们的责任就是天天追著新闻头条,看著一场一场的肥皂剧,读著让人充满希望的字眼。相比以前,华社在华教救亡的路上已经不知道可以发挥什么个人力量。可是,这一场场的肥皂剧我们已经看腻了,华丽字眼耀眼的光亮不再遮住我们的思考能力。
教育备忘录会不会沦为安躺在董总资讯局的一份文件?华教救亡之路的路口最后还是杂草丛生。望向一簇一堆的野草,我们看不见前方的出路。
我们正在慢慢一口一口咀嚼华教先贤为华教所种下的硕果,吃著硕果,却忘了吐出果核,继续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