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概念已不新鲜,在许多先进国家已长久实行。已落实该项政策的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纽西兰、台湾、德国、英国。美国由于州政府享有自治权,只有部分州属地区落实垃圾分类。
根据国立台湾政治大学研究报告显示,每个国家或地区落实垃圾分类的方式都不同,日本细分的垃圾分类多如牛毛,生活垃圾可按等级分为10等,包括单个袜子可被被归类为易然物,成双袜子则被归类为纺织品。
落实垃圾分类的过程,各国使用的方法各异,英国中央政府没有订下强制约束垃圾分类的法律,但给予地方政府垃圾回收的明确指标,使到地方政府为了达致目标,甚至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概念。
回收后循环使用
捷克则使用垃圾分类系统,使垃圾分类概念深入民心,这样的结果是,该国每年都能至少回收45万吨的垃圾再循环使用。
无论何种方式,可注意到的是在劝导工作之后,通常加上收费制,或是依据民众所丢垃圾的重量费,或以罚款形式强制人们为垃圾分类,才使该措施得以落实。
赖涵冰(35岁,公司人事主管)自中学毕业后就负笈英国昇学,一待就是10年,她对英国垃圾分类制度留下深刻印象。
制度令人关注
“在英国是没有法律规定你一定要进行垃圾分配,可是如果你不将垃圾分配,回收人员是可以拒绝为你倾倒垃圾。因为这是人权国度,既然你不愿分类垃圾,我也有权不倒垃圾。”
她回忆说,印象中的是清洁人员常常会在居户家们前留下“评语”纸条,纠正使用错误方法进倒垃圾分类的居民。
“英国人从孩提就开始有垃圾分类概念,想必与小学教育中有提倡环保概念有关。”
对大马即将落实垃圾分类措施,她直言,目前是时候国人接受为垃圾分类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大马垃圾问题。
“无论如何,制度总是令人关注的部分,如当局会否根据时间表到来收垃圾?宣导是否有成效等。我希望最终不会发展成一半人口支持垃圾分类,另一半人口视政策不见的局面。”
垃圾过量 分类势在必行
黄书琪认为,垃圾分类的终极目标是垃圾减量。能回收再循环的资源就不是垃圾,因此,政府宣导垃圾分类后面应该要更清楚的让民众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垃圾量不减,就必须找更多土地来埋垃圾,最糟糕的状况就是盖焚化炉,焚化炉是昂贵的“玩具”,势必让垃圾处理费更高,届时将让全民买单。
“垃圾过量的问题很多,包括过度包装,过度消费。社会大众对环保有基本概念,但没有真正的应用在生活中。”
她认为,在我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问题不是社会准备好了没有,因为整体马来西亚社会对环保已经有概念,而是政府的垃圾分类计划是否合理,落实细节是否符合我国现实状况;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跟人民沟通,甚至配合每一个社区调整垃圾分类、收取与处理的作业。
塑料袋征费 加强人民反思
民主行动党士乃州议员黄书琪说,她曾负笈台湾6年,当时郝龙斌担任台北市环保署署长,因为坚持全台北市禁用塑胶袋,并推动垃圾费随袋征收被迫下台。
“虽然日后塑胶袋复用,但经过一段日子的训练,大部分人都已习惯不拿塑胶袋,若要拿塑胶袋,就一定要付费。”
她表示,垃圾费随袋征收,买多少塑胶袋,缴多少垃圾费,让总是丢一堆垃圾的民众开始省思,是否需要丢这么多垃圾,有没有东西是可回收使用。
黄书琪透露,此外,台北市坚持“垃圾不落地”措施,没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垃圾槽的做法。若不要天天等垃圾车丢垃圾,就减少垃圾量,包括厨余都必须减少。
大马人不识“宝”
“台湾的垃圾处理虽然属各县市权限,但分类概念通行全国,对台湾民众而言,垃圾分类是非常顺手、理所当然的事情,是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基本功。”
黄书琪说,从台湾回到马来西亚之后,由于没有垃圾分类,她根本不知该如何处理垃圾,因为明明不该丢进垃圾桶的资源,在大马国人眼中竟然都是废物。
“我在租屋处,好像是个拾荒者一样,只要可回收的我都存起来,择日交给回收团体,或拿到回收桶。这样下来,我每个星期生产的垃圾,大概只有一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