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泰边境问题已不是新话题。长期以来,复杂的地形、多样的非法通道以及执法资源的有限性,使这一地区成为走私者的天堂。从燃油、津贴商品到毒品,跨境非法活动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困境,马来西亚政府提出在吉兰丹州与泰国接壤的边境修建围墙的计划,试图通过“硬手段”遏制走私。这个提议初衷良好,但真正实施起来,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的。
围墙的确有其必要性和直接作用。修建围墙是一种“堵漏”的方法——通过封堵非法通道,走私活动的成本必然上升,部分犯罪活动或因此减少。此外,围墙作为边境管理的一部分,还能为执法提供重要的辅助功能。在边境线长达数百公里、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围墙可以成为执法者的“好帮手”,为有限的资源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框架。更现实的是,围墙还可能附加一些功能,例如在设计时结合防洪措施,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实质性改善。
然而,围墙也并非万能药。走私活动并不仅仅依靠通道,更多时候是一种“游击战”。堵住了一个“老鼠洞”,往往会有新的方法被发掘出来——从无人机运输到地下隧道,走私手段在科技和利益的驱动下日新月异。此外,土地权属问题同样棘手,边境附近许多土地为私人所有,围墙建设需解决复杂的征地和法律问题,稍有不慎可能引发纠纷甚至更大的社会矛盾。而执法部门内部潜在的腐败问题,则可能让围墙成为“摆设”。如果围墙封住了非法通道,但执法者暗中“开门”,所有的努力无异于南辕北辙。
更重要的是,围墙只是一个“物理防线”,却不是系统性解决方案。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单纯依赖围墙,边境问题往往治标不治本。中国在与越南、寮国和缅甸的边境管理中,围栏只是整体治理的一部分,更多依赖技术手段和双边合作。例如,通过无人机、实时监控设备及警务合作,边境管理被提升到动态且多层次的水平。而美国与墨西哥的经验则进一步证明了跨境合作的重要性:情报共享与执法协同是打击跨境犯罪的关键,单靠“分隔”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马来西亚在推行边境围墙计划的同时,需认清单一措施的局限性,寻求多方面的改进方案。其一,应强化科技手段,通过无人机巡逻、实时监控等技术,为围墙提供“智能升级”。其二,与泰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跨国联手打击走私网络,提高打击的精准性和广度。其三,治理边境执法部门内部的腐败问题,加强监督与问责,确保执法的公正与廉洁。
围墙不是万能,但也不是无用。它是边境治理的重要一环,却不能单打独斗。要解决马泰边境的走私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道物理屏障,更需要一个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合作、执法和社会共识都需要融入其中,才能真正打击犯罪,稳定边境局势。让我们期盼,这个“长城”不仅能挡住非法活动,也能开启更安全、更稳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