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不少刚刚好,不长不短刚刚好,不咸不淡刚刚好,不紧不松刚刚好,不快不慢刚刚好,不……不……刚刚好。
限行令在退场软著陆过程中,找到平衡点了吗?处理得刚刚好了吗?眼下,你我个人在抗疫过程中,找到自已出路的新起点了吗?刚刚好踏出好的(切记不是坏的)第一步了吗?这平衡点,新起点,追根究底。说穿了,就是如何掌握数量界限,怎样处理得刚刚好的关键难题。
数量界限,在哲学上有个专用词叫“度”;而人们却习惯用刚刚好、平衡点、火候、分寸、拿捏得度、心中有数等通俗用语去理解和运用。
事物变化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当量变超越变化数量界限时,事物就会产生质的变化。事物一定的质表现为一定的量;一定的量是建立在一定的质的基础上。“五”这个“量”词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必须依附于“质”词,成为五匹马、五粒苹果、五位医生、五起冠病等才能显示其原有意义。同样的,五粒苹果中,有四粒是烂的,能算是五粒好苹果吗?滥竽充数不能算数。故此,世上无所谓无质之量,无量之质,而是质中有量,量中有质,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
水在常温下是液态,零度摄氏(C)以下是固态,100度以上是气态;而处在不同形态的水,其性质是不一样的。如固态水的冰块,不但体积增大,也不能像液态水一样,可以溶解糖。这0度和100度,就是水处于何种形态的温度数量界限。而人体生病发烧状态的体温是37.5度以上;用药也不得过量,过量了,“药”就变成“毒”。
非一成不变
“纳米”科学原理的发现和“纳米”技术的发明,掌握其数量界限是个典型例子。因为物质处在“纳米”的尺寸状态这一数量界限时,其具有的特性同物质原本属性是有很大的本质差别的。如不导电的,却会导电;非金属却具有展性和延性等特性。
回到国情与限行令相关数量界限话题。大家都清楚,我国目前是个弱势政府,朝野两方都在争夺执政权,而具有222个国会议席的下议院,那方取得112席,这简单多数执政的数量界限,就决定那方是在朝或在野。故此,两方都要很清楚己方的支持者是谁?共有几位?还有那几位有把握被拉拢过来?用何种方法拉拢,以达到关键的112席(执政的数量界限)才能成功掌权。
限行令限制人们的社交距离是1米。这个所谓“1米”(非一粒米,而是1m宽)的数量界限,就是在冠状病毒传播的客观环境下,卫生部定下,人体与人体之间的安全距离的主观条件限制,以取得防疫效果。
眼下,大家想要跨过共同抗疫这个坎,还得清楚自己手中有些什么,有多少资产现金,有多少人力资源,有多少人脉关系,有多少兴趣专长……等等,都要一一胸中有数,用自己自知之明的斤两,去应对新常态,选对方向、找对工作、作对抉择,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事物的数量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著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要准确掌握它,难度就在这里。
拿抗疫限行令时间长短为例。何时结束(界限)才是恰到好处呢?!客现因素如:世界各国(特别是邻国)疫情变化状况,病毒变种无症状传染,气候变化等客观条件所左右;主现条件如:我国政权的稳定度,国库财政经济实力,公共卫生设备与医疗人力资源,国内企业基础,国外贸易动力,生产供应链、金融资金流动以及人们接受限行令的自律能力程度和公民意识高低等等主观因素所影响。
为此,如何在错综复杂关系中,理出头绪,以适应新常态,抓到平衡点,把握数量界限,是“知”(消楚事物数量界限)难,“行”(善于贯彻落实,敢去做)更难;惟有知行合一,系统性辩证思维,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凋整,提升,才能取得最终成果。
掌握数量界限,抓著平衡点,凡事做到刚刚好,确实是不易为之事;然而,却是处事尽责,必需要有的态度方法和努力方向。不知道事物的数量界限,就不知道事物的性质。具体情况得作具体分析,凡事不要凭空想像,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要有数据、有理据、有实事、有努力、有付出!这是步向成功基本具备的主观条件。正如心中有数,手中有据,口中有实的诺希山;像烹小鲜火候到家的厨师大神;如进可攻,退可守,拳拳到肉,步步到位的功夫师父。胸中有数,拿捏得度,做人做事有分寸,那才是真本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