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茨厂街己沦为外劳街”、“茨厂街老店逐渐消失,缺乏特色”、“发展列车令茨厂街变色”…。翻开华文报,甚至到面子书(facebook)蹓浏,都会阅读到大量的感叹。有文人的,也有记者和政客的唠叨。
我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在这条街走动,工作后也经常到这里买书会友,对这条老街算是有点认识。有关茨厂街的变化,很多人都说了,但不外是感慨和牢骚,也没有哪个政客、华团甚至茨厂街各家店面的业主站出来说话。对此,我非常不解。
先说“外劳街”的事。茨厂街之所以外劳“泛滥”,究竟是像我这样的游客制造的问题,还是业主的问题?如果业主不聘请外劳,他们的事业能继续经营吗?还是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聘请本国人?他们不愿意这么做的原因为何?
前一阵子,槟州政府不允外劳掌橱的事被人抨击,也暴露了类似的问题。在业主利润与市民利益之间,如何权衡利害?有为的政府和无能的政府的分别,就在敢不敢担当责任,而不是空口说白话,或被利益集团左右。
茨厂街除了外劳“泛滥”,贩卖的商品也不一定具有华人特色。随意走入数以百计的摊贩中,见到的商品不少都是来自中国的“山寨名牌”,从手表、衣服、包包到其他小商品,感觉更像到了中国义乌。如此的大马特色展现给外国旅客,他们得到的是马来西亚经验还是“再中国经验”?
茨厂街变得面目模糊,或者像全球化影响下的其他样板城市,吉隆坡政府,或者管理茨厂街的工商组织,是否深思过这类问题?并聘用专人协助保留老街特色,再增加新的活力?要捍卫老街的文化人除了搞几场文化活动,让民众怀念过去的美好之外,是否考虑过组织起来,与工商业者和政府单位对话,争取到共同管理发展的权力(或者所谓的“话语权”)?
官方对茨厂街态度是暧昧的,业者对它的态度也大多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文化工作者相对单纯,但在老街搞几场演出对保卫老街特色有多大的帮助?如果没有行动起来,任老街自生自灭,各造又各唱各调,明年依然还是外劳充斥,山寨横行的一条“唐人街”。它的美丽己经成为往事,供文人墨客和文艺青年在哪里哀悼过去的流金岁月。这对老街,或是任何关心它的人有何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