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巴尔埃利(Michael Bar-Eli)是一位以色列心理学教授,他曾连同两位学者发表过一篇关于“行动偏差”(Action Bias)的有趣论文,探讨了人类在面临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主动行动的心理。所谓“行动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人们普遍认为采取行动要比按兵不动来得明智,但在很多情况下,不行动才是最佳选择。
在足球比赛中,罚点球总是让人屏息以待。球从球员脚下飞到球门不过一瞬,守门员通常来不及精确判断,只能凭直觉选择扑向某一侧。理论上,足球有三分之一的几率飞向左边,三分之一飞向右边,还有三分之一直奔中间。然而,守门员大多会选择扑向左或右,很少待在中间不动。即使不动也有相同几率救到球,为什么他们不愿这样做呢?
这是典型的行动偏差:哪怕扑错了方向,至少显示出努力拚搏过,总好过站在原地,眼睁睁看著球滚进球门。站在原地失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不行动容易被误解为“无所作为”。
这种心理在足球场外也屡见不鲜。比如在股市投资中,股价稍有波动,投资者就急于“做点什么”,往往是匆忙卖出,以防下跌加剧。虽然下跌可能只是暂时的,但行动偏差使得“立即止损”看起来更为合理。于是,频繁交易成为常态,反而削弱了长期收益,得不偿失。
这种“见机行事”的冲动究竟源于何处?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生存本能。在原始社会,遇到潜在危险,快速反应往往比深思熟虑更有利于生存。当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看到模糊的身影,第一反应是迅速逃跑,而不是停下来确认究竟是猎物还是猛兽。这种“宁可多逃几次,绝不冒险原地不动”的本能,在古代确实有效,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冲动有时却成了绊脚石。
我们对行动的偏好,还源自对掌控感的渴望。行动让我们觉得自己在掌控局面,而按兵不动则容易产生无力感,仿佛只能听天由命。然而,过度自信地采取不必要的行动,往往只是“瞎忙一场”。
在政治外交上,按兵不动同样需要智慧。对于在各东西大国博弈夹缝中生存的一南洋小国来说,或许最好的策略不是像守门员那样急著扑向东或扑向西,而是待在中间,左右逢源才是生存之道。不断风尘仆仆花大钱往东飞向中国,或往北飞向俄罗斯,高喊“去美元化”的口号,这又会不会是行动偏差的一种呢?
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 (Blaise Pascal) 曾说过一句话: “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人无法独自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All of humanity's problems, stem from man's inability to sit quietly in a room alone.)。在很多时候,政治上的按兵不动,无为而治,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