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聊到了关于英殖民早期及二战时期国民党人在马来亚的微历史,这期我们来谈一谈关于国民党人在战后马华公会的成立上所扮演的历史角色。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反殖民浪潮及远东冷战局势深深地影响著马来亚政局的发展。1946年,中国爆发国共内战;1948年,马共发动反英武装斗争,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为应对局势,重返马来亚的英殖民当局相继出台了很多法令,包括明文禁止所有国外政党在马来亚的活动。这也严重影响了国民党人在马来亚的活动。
同一时期,英殖民总督葛尼爵士有意成立一个本土华裔政治力量来对抗马共。危机瞬间成为了国民党人的转机。当时在怡保的国民政府领事马天英更亲自号召华裔领袖协助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很多著名的国民党人如刘伯群、叶茂达及香港出生的李孝式等皆是马华重要的创党领袖。
虽然两方有共同的目标,但英殖民当局对国民党人大量加入马华始终抱有戒心。英方1949年7月的政治报告更直接写道:“马华存在成为国民党幌子的风险,再加上中国的局势,这将使马来亚华人的目光持续聚焦在祖籍地或他们在马来亚的族群问题。”
这样的分析并非毫无道理的。以梁宇皋为例,他曾大胆建议葛尼爵士从台湾招募1万名国民党士兵来协助英军对抗马共。刘伯群曾率团到台北去与蒋介石会面。而台北方面也于1950年代制定了数个计划来渗透马华公会,试图掌握该会的领导权。
英殖民者的忌惮
国民党人的行为正是英殖民当局所忌惮的。这也是为何殖民政府对他们采取了两手策略。
一是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对抗马共;二是持续监督他们,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英国国家档案局里,有多叠关于马华早期领袖的小卡片,上至马华中委,下至地方领导,简单记录了他们的个人资料,以方便殖民官员查阅。重要人物则有专属的个人档案。
以1950年代马华柔佛的基层干部叶泉为例。他除了是一名华校教师外,他曾热衷于国民党人的活动,也是是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员。他在柔佛马华担任的党职为文化及教育组的领导。像叶泉的人物曾是马华各领导层的中坚力量。虽然马华创会总会长陈祯禄曾下令禁止党员公开庆祝与民国有关的一切活动,如双十节。但一些党员及干部在1950年代初仍有举办与民国有关的政治活动。他们的行为常引来其它政治人物的批评及英殖民当局的不满与质疑。
另一方面,部分前国民党人如刘伯群(前马华霹雳州领袖)、陈期岳(前马六甲分会领袖)、王景成(前槟州分会领袖)等,后因与马华领导层不和,且不满他们在独立谈判中的表现,在联盟框架外,推动了1956《全马华人注册社团代表大会备忘录》,简称《华社备忘录》的制定。他们的活动及诉求也是英殖民当局所忌惮的。关于1956《华社备忘录》正本的历史脉络,可通过《东方日报》早前的报道以了解更多。
而其他国民党人如李孝式在我国独立后,成为了首任财政部长。梁宇皋则成为了马华史上唯一的马六甲州元首。他们大多是在林苍佑被架空总会长职权后,逐渐退出政坛。国民党人的影响力才慢慢地淡出我国的历史舞台。
时代的印记
国民党在南洋的活动与中国政局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在我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杨进发和R.B. McKenna的著作《英属马来亚的国民党运动》中总结道:“…… 国民党运动应在马来亚的大背景下被正当看待,它不仅是马来亚华人文化及政治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是马新现代史中一场不可忽视的政治运动。”
今天大家仍能从马华的组织基础看到国民党的影子。以最近马华75周年党庆为例。在党庆大会上马华有歌手演唱一首名为“马华一定强”的歌曲。老一代国人对这首歌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的旋律跟中国二战时的抗日歌曲“中国不会亡”或“歌八百壮士”非常相似。
当然更直接的影响则体现在政治层面。虽然很多国民党人加入马华,成为了马华各阶层在创立初期的领袖。但这也使马华在我国迈向独立阶段常处于尴尬境地,在很多议题上力不从心。这也限制了其过去数十年,对于本地政治所能发挥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