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在于日常生活的沟通方式和渠道。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极其便利、快捷的沟通平台,只要我们愿意拿起手机,敲打手机按键,立刻可以把想说的话编辑放松送到对方眼前,信息交换的时间在数秒之内即可实现。这种沟通方式也促成了不少新兴词语的出现,比如,秒回(指的是接受信息者在毫秒之内立即回复)、秒读不回(指的是接受信息者在毫秒之内读取信息,但是选择不回复或不回应),词义凸显的都是网络沟通讲究速度,速度决定态度的现象。
除了速度,网络沟通还有一个微妙的特点,那就是表情符号的广泛应用。手机上那一排排富有感情的符号,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
表情符号在英语中称为“emoji”,源于日语词“绘文字”。于1990年代末的日本的手机开发,最初被手机中使用,而后盛行不衰,一直活跃于网络交流中。2015年,笑哭emoji被选为牛津词典年度“单词”。《纽约时报》表示,此举可能会给表情符号带来“主流成功”的机会,并指出年轻人已经在调整他们的短信习惯,将小图标植入信息编辑中,如,“我爱你”变成了心型表情符号。 “LOL (laugh out loud,笑出声来)”变成了笑的表情符号。
随著手机功能日益强大,表情符号也从最初的简单小图标发展出至更加灵活多样的表情包、梗图等。利用图画传达意思,不仅减少文字信息的严肃枯燥,更重要的是传达了附加的情感和情绪,得到网络交流的青睐,使用频率非常高,因为它能够缓和气氛、拉近人与人关系,具有社交意义。然而,表情符号并非解决所有沟通问题的万能工具,甚至有时可能会威胁到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Gilkson 等人(2017)执行了一项研究,让受试者针对他们收到匿名电邮,对发信人的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面对面的微笑不同,用笑脸符号并未增强邮件的亲和力,反而降低了受试者对发件人工作能力的评价,并影响了他们分享信息的意愿。
此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24年对1300多名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承认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比如在描述景色时,只会说出“美丽、漂亮”等简单词语,没有办法进一步生动描述。受访者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阅读量少且过度依赖表情符号、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快导致思维难以集中。年轻人'词穷'的问题严重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和表现。例如,在课室现场手写作业时,可能会出现“失字症”,提笔忘字无法表达;在工作面试或结交新朋友的场合中,也会出现“脑力当机”,表达不流利而陷入尴尬,不得不举起手机按键和屏幕作为掩护,逃避社交。
尽管表情符号在网络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看似比文字更富有趣味性和表现力,但它们只是语言表达的辅助工具,缺乏文字的支持,纯表情符号文本充满了歧义,以及边界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