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伤害意外无法避免,有些伤害却可以克制。
过去一周,峇冬加里露营地发生的土崩事件,不仅摧毁了地势,也造成人命伤亡的悲剧。目前搜救行动尚未结束,整起意外还未真正落幕,孰不知社交媒体已掀起另一场战争。
“雨季就不应该出去玩啊,这些人就是活该。”
“露营本来就很危险,不要盲目学习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希望这次教训能给政府或学校警惕,不要随意批准户外活动。”
我一直在想,是否只要在脸书上看到不符合价值观的事,大多数人都会想要不吐不快,进而对他人的事评头论足?是不是只要非当事者,就可以能绝对抽离所有情感,能客观评论所有事件?
不过,就算上述的答案皆“是”,我们真的就应该回应当下所有事吗?若是涉及公众利益的政治事务就算了,如果指射的事件是攸关人命,我们当下真的适合批评意外事故,并把它视为是理性聪明的思维吗?
我不否定意外发生后的检讨与预防,这本来是政府与公众应当正视的举措,我只是在想,若在当下发生后就立刻找出错误归咎,无论动机是多么善念,对于涉及的当事者与家属来说,时机似乎欠缺妥当。
就像一个人才刚跌倒,你不但没立刻扶起及关心伤口要不要紧,反而先跟他滔滔不绝解释跌倒原因,并叮嘱他下次不要重犯。
有正义感与是非判断是好事,但事实上你可能还没有看清人情世故的本质——人性是脆弱的、共情的、互助的。你可能出自关心,甚至觉得爱之深责之切就是人性,但这时罹难者家属最需要接住的是情绪,而非头头是道的话语。
我不知道是不是该说这件事,更不确定大部分人在参与各种新闻事件讨论时,是否真的有觉察这点敏感,以为在面对一群陌生人的新闻报导时,大言不惭地写下之人“客观正确”的留言,就绝对站得住脚。
毕竟家属离我们很远。就算再怎么冷冰冰的话语,应该不会让他们有感觉。反正我们也是一群陌生网友,他们才不会在乎我们写什么。
很多人都会这么想。
事实上,智慧型手机普及的年代,社交媒体上的任何讯息都可能会传到每个人手上。某天当你家里发生的意外事故,突然变成大家高谈阔论的话题,但这些人都不懂来龙去脉,砍断所有事情脉络,只放大且粗糙评断在当下发生的意外事故时,对当事者及家属来说,那种伤害绝对比意外事故来得更大。
这话有没有夸张?先别急著反驳,好好去找个曾经有意外事故的家庭了解,你就知道有些话真的不适合当下说——就算这是真理。
话要变得有价值,并非是说得多好听或有强大逻辑,而是时机。判断时机的关键只有一样,察言观色,懂得共情。
换位思考不难,只要长存善念与慈悲,每个意外事故最终可换来集体疗愈并转念往前的契机。最怕是事故当下就诸葛亮上身,那你就会知道,就算看懂意外发生经过,却始终没有人会尊重你。
因为你还是看不懂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