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重游新加坡,卫生部长凯里不再是当年在国际院校读书的少年郎,而是第71届李光耀交流研究项目的学者。骑著脚车,陪同为他导览岛国,不是年纪青涩的同班同学,而是同样等级的卫生部长王乙康。
那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小国:权力与投资,皆有一目了然的分界;车道和路人,也各有自己的专属路段。闹市喧嚣,车如流水;红绿灯前,大家严守泾渭分明的交通规则,遵章让路。
没有洋洋洒洒的嘴炮,城市规划净是无懈可击的实干工程。新加坡陆路交通局的网页注释:全岛现有脚车道460公里长。预期2023年,翻倍增至800公里。届临2030年,全长累积1300公里,衔接社区通往地铁、巴士转接、广场以及学校。
诸如这些,凯里应该一早听说了想必亦一一看到。沿著指定的公园路线,他和王乙康从嘉龙威广场徐徐骑至新加坡中部,穿过公园他俩也穿过典型新加坡人生活的衣食住行。
丹绒禺海滨老人聚集亭下悠闲而自在,盘算何时凭靠三比一的汇率越堤度假。滨海湾金沙摩西•萨夫迪(Moshe Sadie)设计的建筑地标群,像一幅水彩画舒卷展现,吸引游客的入框留影也盘踞两位部长的记忆。
可惜天空的阴晴圆缺总是不会完全按照政治的时间表作业。抵达市中心,密布乌云大力推落一阵雨。新闻说:两人唯有顺应天气停车休息。琢磨此句,必然可以感受此处空间应用的特别贴心。这里呢?
身为纯新加坡制造的王乙康,所说的悄悄话置喙耐人寻味极了,他不忘建议凯里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新加坡。不论所谓见微知著,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总而言之,两岸国度,大相迳庭,由此可见。
时光荏苒,倏忽n年,新加坡的远景按照钜细靡遗的蓝图一步步推前。从1965年踩到现在,百姓的日子总算苦尽甘来。小巷里头再没有转出来,每天踩著三轮脚车去卖青菜的景观。
这次飞返半岛,读起wiki上攸关此事的零零星星,不知凯里他心中有何感想?街上macam是马来文书写的Indah Water招牌,他怎么看也看不明白。多元的足迹如今已轻易被取代,何况那一条远在1938年推介的吉隆坡脚车道,也许只剩窟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