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场离婚风波,家庭主妇再次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热议的课题。我曾在专栏多次提及,比起家庭主妇(housewife),我其实更喜欢“持家人”(homemaker)这个称呼。
为何我会喜欢“持家人”这个称呼呢?这不仅是个没有性别标签的中性词,而且持家人的英文注解是“a person who make home”,一个让家成为家的人。正因为有了持家人的付出,家才成了一个有温度的避风港。
惟,正因为持家人一直被视为非劳动人口,无法带来可用金钱计算的经济效益,而让很多人看不起持家人,觉得持家人不事生产、工作轻松,甚至就连一些丈夫也不尊重自己的另一半,竟觉得持家人是家里的蛀米大虫。类似的情节,在亚洲电视剧也不时出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持家人的社会地位呢?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需从持家人本身做起,也非常需要政府机构的配合与政策,保障持家人的权益与捍卫尊严。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政府在近年推出的辅助家庭主妇计划(i-suri),只要家庭主妇的丈夫每月为妻子存入5令吉到公积金局的账户,政府将为其妻子存入额外的40令吉;或是每月存入60令吉,则可获得政府每年480令吉的奖励金。
如此一来,日积月累,就能作为家庭主妇的另一种保障,日后也可充作养老金。尽管这数目比起北欧国家的福利机制并不多,但总算是个不错的开始。
性别分工刻板印象
可惜的是,这项计划仅限于家庭主妇,并不包括家庭主夫。由此可见,大马政府在实施此计划时,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性别分工刻板印象:男主外女主内,全职留在家里打理家务的依然是女性。
其实,社会对持家人的尊重和支援,不仅影响性别平权、孩子的性别教育及家庭和谐,也对生育率、职场就业率等有所影响,环环相扣。
众所周知,北欧拥有全球最好的育儿福利,他们不仅给予持家人肯定,也从政策上著手,让父母都游刃有馀的游走在家庭与工作之间。持家人并不是妈妈的专利,也是爸爸的福利。
以瑞典为例,父母有权在生育或领养孩子后享受480天的带薪产假,而且父母每一方都有权享受带薪产假中的240天。如果是双胞胎的话,带薪产假则增至660天。此外,政府每月还提供额外的子女津贴,直至孩子年满16岁,父母可以用这笔钱来支付照顾孩子的费用。
也因此,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2021年瑞典男性平均每日从事家务和照顾家人等无薪劳动的时间是171分钟,远比中国的91分钟、台湾63分钟、韩国49分钟及日本41分钟都更多,著实不令人不惊讶。
我们常说:职业不分贵贱。实际上,持家人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应该被尊重的职业。持家人留在家里操持家务,成为出外打拼的另一半之后盾,这不仅是夫妻和家庭的团队合作,也能给予孩子们很好的身教,建造一个和睦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