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所独中的毕业生能够上大学的人数可能只有百份之二十。原因除了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之外,还有个人成绩,以及资讯不足所致。
那个年代,国内的私立学院的数量十根手指都算得出来。那些来自乡区的学生,多半因为英文底子弱,鲜少会选择进入学费高昂的双联课程。而半公立性质的拉曼学院,打从建立开始就把独中生排除在大门之外,2013年因升格为私立大学学院,才打破了不收独中生的限制。因此,在政府未开放到中国大陆升学时期,台湾成了大部份独中生升学的管道。
上世纪,台湾在侨教政策下招收马来西亚学生的数量会随著情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国民党政府在策略上如果要多招收高棉等奉行社会主义国家的侨生,相应的就会压缩分配给马来西亚的名额。而八十年代由于南大被新国大合并,加上留在国内升学无门,导致申请到台湾升学的人数逐年增加,台湾当局也因此提高了录取的条件。
1984年开始,到侨大先修班的最低申请标准为统考五科主科均必须及格(理工科为为华文、英文、高数、化学、物理或生物。文商科为华文、英文、普数、历史和地理)。在这之前,英文不及格仍有机会去侨大拚搏。
在过去,如果连侨大都进不去,还可到台湾以插班生身份重读高三课程,或者参加补习班和台湾学生一起参加大专联考,再以联考成绩和其他在台湾的高中侨生一起分发到各大学。基本上那时候到台湾进入大学的管道共有直接分发、经由侨大先修班分发,以及以持联考成绩进行分发等三大类。
值得注意的,当时在本地参与保送到台湾升学计划的留台同学会、国民党友好关系的保送代办者一般只处理直接各大学或侨大的申请作业,到台湾参加联考的管道则不受理,那时期的独中也鲜少有设立升学辅导处的专责单位。因此,许多同学原本应该有机会,或者能够为自己创造机会继续学业,但因为资讯不足,而失去了去台湾升学的机遇。
二十世纪末,台湾开启了教育大改革行动,其中的措施之一是“广设大学”,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大学。 大学数量在二十年内由原先的二十几所暴增至一百多所, 大学录取率由原来的不到30%飙升到90%以上,加上随著台湾社会少子化的趋势,竞争力较差的大学招收新生的门槛大幅降低。
在中澳港台和本地大专积极招收独中生的竞争下, 台湾大专对马来西亚的招生标准明显的也做出了调整。比起三十多年前统考英文不及格几乎就断了到台湾升学的道路,现在的独中生可真的幸福的多了。
只是, 选择太多,如果没掌握充份的资讯,很容易就踩到货不对板的地雷。即便是国立大学,也不一定能够确保教学品质的优越性。这一点,各校的升学辅导处还真的要加把劲多做点功课,帮助申请者做出明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