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老师曾说,不要乱用“封建”这个词。每每谈到清末民初,每个人化身为历史评论员,“封建帝国”“封建社会”“封建王朝”在嘴里打转,见到缝隙就跳出来,当急先锋来批评皇帝专制。好像清朝没一件好东西似的,在西方面前,就是彻头彻尾的野蛮人。
中国的“封建”早已经结束了。普遍上来说,直到秦朝大一统时期就已结束了,虽然后期曾出现汉朝七国之乱及晋朝的八王之乱,都是因为分封了土地而导致王室屯兵夺权的戏码,但严格意义上,中国历经夏商周,平王东迁,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后,嬴政实行中央集权模式,并落实郡县制,中国才算换了一种统治制度。
柳宗元曾写一篇“封建论”,里面探讨了郡县制优于封建制,而封建制从夏商时代就已存在,这是趋势所致,而秦朝吸取教训,废除封建制改为郡县制,也是趋势所致。柳宗元写此文的用意,在于批评当时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指责错不在郡县制而是拥兵自重的藩镇,并指封建制会孕育诸侯有私心的情况,宛如藩镇。
以前古圣贤用的就是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有功绩的王侯臣子。试想,在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版图仍不是现在的规模,而是慢慢从西向东拓展(周朝发展线)。许多地方仍处在蛮荒阶段,夷、狄、蛮、戎等外族甚至在王朝境内肆虐,所以那是华夏各族龙蛇混杂的历史处境。
中西方封建制各有异同
因此,分封制就显得非常重要。目的在于以武力输送来管理地方,并将文化带入该地,实行势力的扩张。封建制,封邦建国之意,自然是分封给王亲国戚,如齐国属姜太公后人、鲁国属周公后人等。除了势力扩张,还要处理商遗民,为了让殷商不灭族又要防止商朝叛乱,便从中选了商民贤者微子启来管理商遗民(宋国)。
然到了平王东迁,周朝势力已式微,大致与平王谋划刺杀父亲(幽王)之嫌有关,周朝作为诸侯的共主身份,已经摇摇欲坠了,有人开始问鼎的轻重(鼎乃周朝统治权的象征),有取代周朝之意。之后的春秋五霸至战国七雄,已体现出封建制的坏处,在于诸侯不再忠心于共主,即所谓的礼坏乐崩时代,演变成有能力者得天下的局面。
另一边厢,欧洲中世纪也落实封建制,简单可分成领主、封臣与采邑(分封的土地)三种核心因素。领主与封臣的关系是平等的,存在契约关系。领主将封地给予封臣,封臣有管制权,而封臣有义务向领主服兵役,提供军事援助。一个人可以拥有超过一个封臣的身份,他可以接受其他领主的分封土地,条件是双方履行义务。
欧洲的封建制还有一特色——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可以将土地封给其他人,封臣的附庸却不必对领主履行义务。封建关系是建立在个人对个人之上,不像中国的封建制,由上而下的权力关系。虽然中西方封建制各有异同处,然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制度。
人们在批评古老、陈旧的事物时,总爱冠以“封建”来标签以表示迂腐。这种误解词义的事情时有耳闻,风牛马不相及。发表一番批评后,还表现出一幅沾沾自喜的嘴脸,也是叫人莞尔。